我國糧食生產雖出現重大轉機,但仍處于艱難“爬坡”階段
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繼續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剛剛結束的全國秋冬種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年秋冬種工作的思路和目標,即以增糧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擴大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努力提高小麥生產水平、冬小麥面積恢復增加1000萬畝以上,總產增加4%。農業部要求各級農業部門緊急行動起來,把秋冬種糧食生產作為中心工作來抓,力爭明年夏糧豐收。
今年夏糧增產已成定局,預計增產46.5億公斤,可以說,我國糧食生產出現了重大轉機。那么,為什么還要強調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呢?
首先,要冷靜看待今年的糧食增產,它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農業總體上說,還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局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比較弱。今年老天爺幫忙,氣候條件是近幾年最好的。但明年老天爺還會這么幫忙嗎?不好說。另外,今年糧食單產的提高,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等科技因素也幫了大忙,但應該看到,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5%,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率還比較低,基層農技服務體系也比較薄弱,科技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還很不穩定。從認識角度講,今年從上到下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是多年少有的,但在豐收之后,糧食生產出現較大恢復發展的形勢下,反而容易出現松一口氣、輕視甚至麻痹的情緒和思想,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其次,還應該看到,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已連續多年減少,糧食面積大幅下滑勢頭才剛剛得到遏制。夏糧增產還只是恢復性增長,我國糧食生產仍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氣可鼓而不可泄。正如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指出的,明年是新階段糧食恢復發展的第二年,是確保三年內增產450億公斤的關鍵一年。“夏季主動,全年主動;以秋補夏,擔心受怕”。明年糧食要繼續增產,必須首先力爭夏糧豐收。
糧食生產有一個特點,就是“易退難進”。播種面積連續幾年下滑,想要恢復絕非一年之功。況且我們面臨的形勢嚴峻,不利因素較多,一個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糧食生產越來越受到水土資源的制約。耕地大量減少,7年來耕地面積減少了近億畝。人口的壓力沒減。據權威人士預測,由于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糧食需求將以50億公斤左右的速度剛性增長。即使今年實現了預定的糧食總產4550億公斤的目標,明年的產需缺口仍然很大,品種和地區分布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結構性矛盾,離實現糧食總量供求基本平衡仍有不小的差距。
資深農業問題專家陳錫文在分析糧食問題時說,市場價格反彈結合國家糧食生產優惠政策的出臺,促使中國今年糧食獲得恢復性增長,但糧食播種面積也只回升了幾千萬畝。因此,從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生產問題仍然不容忽視。中國的糧食問題不是今年糧食的恢復性增產就能解決的,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在全球背景下考慮中國的糧食問題,從世界的角度審視中國的糧食問題,而不是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來考慮中國的糧食問題。
糧食豐收可喜,盲目樂觀不可取,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在思想上不松懈,工作力度上不減弱,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下大氣力、花真功夫,努力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
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繼續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剛剛結束的全國秋冬種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年秋冬種工作的思路和目標,即以增糧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擴大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努力提高小麥生產水平、冬小麥面積恢復增加1000萬畝以上,總產增加4%。農業部要求各級農業部門緊急行動起來,把秋冬種糧食生產作為中心工作來抓,力爭明年夏糧豐收。
今年夏糧增產已成定局,預計增產46.5億公斤,可以說,我國糧食生產出現了重大轉機。那么,為什么還要強調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呢?
首先,要冷靜看待今年的糧食增產,它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農業總體上說,還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局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比較弱。今年老天爺幫忙,氣候條件是近幾年最好的。但明年老天爺還會這么幫忙嗎?不好說。另外,今年糧食單產的提高,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等科技因素也幫了大忙,但應該看到,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5%,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率還比較低,基層農技服務體系也比較薄弱,科技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還很不穩定。從認識角度講,今年從上到下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是多年少有的,但在豐收之后,糧食生產出現較大恢復發展的形勢下,反而容易出現松一口氣、輕視甚至麻痹的情緒和思想,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其次,還應該看到,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已連續多年減少,糧食面積大幅下滑勢頭才剛剛得到遏制。夏糧增產還只是恢復性增長,我國糧食生產仍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氣可鼓而不可泄。正如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指出的,明年是新階段糧食恢復發展的第二年,是確保三年內增產450億公斤的關鍵一年。“夏季主動,全年主動;以秋補夏,擔心受怕”。明年糧食要繼續增產,必須首先力爭夏糧豐收。
糧食生產有一個特點,就是“易退難進”。播種面積連續幾年下滑,想要恢復絕非一年之功。況且我們面臨的形勢嚴峻,不利因素較多,一個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糧食生產越來越受到水土資源的制約。耕地大量減少,7年來耕地面積減少了近億畝。人口的壓力沒減。據權威人士預測,由于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糧食需求將以50億公斤左右的速度剛性增長。即使今年實現了預定的糧食總產4550億公斤的目標,明年的產需缺口仍然很大,品種和地區分布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結構性矛盾,離實現糧食總量供求基本平衡仍有不小的差距。
資深農業問題專家陳錫文在分析糧食問題時說,市場價格反彈結合國家糧食生產優惠政策的出臺,促使中國今年糧食獲得恢復性增長,但糧食播種面積也只回升了幾千萬畝。因此,從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生產問題仍然不容忽視。中國的糧食問題不是今年糧食的恢復性增產就能解決的,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在全球背景下考慮中國的糧食問題,從世界的角度審視中國的糧食問題,而不是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來考慮中國的糧食問題。
糧食豐收可喜,盲目樂觀不可取,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在思想上不松懈,工作力度上不減弱,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下大氣力、花真功夫,努力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