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入點:準確把握糧棉商品經營的價格鏈
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糧棉商品經營不斷市場化的形勢下,糧棉油商品價格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著不可分割的經濟聯系,并由此形成糧棉油商品特殊的價格鏈。一般表現為以下四種情況:
1、農民糧棉生產成本---購銷企業糧棉收購價格----加工企業糧棉購進價格-----市場糧棉批發銷售價格-----消費者購買糧棉商品零售價格的價格鏈。農民糧棉生產成本包括基本的種子費、農藥費、農業稅及附加、各種提留、勞動工資及口糧,在此基礎上考慮明年的繼續再生產和合理的利潤。它是形成其他所有糧棉商品價格的理論基礎。購銷企業糧棉收購價格直接受制于農民糧棉生產成本與愿意出售的價格、受制于加工企業糧棉購進價格、市場糧棉批發銷售價格和消費者購買糧棉商品零售價格。反之亦然。因此,市場糧棉批發銷售價格和消費者購買糧棉商品零售價格是決定購銷企業的糧棉收購價格的主要因素。
2、糧棉商品地區差價-----糧棉商品品種差價-----糧棉商品季節差價的價格鏈。這是從商品價格學的角度來分析糧棉油商品,在不同的地區(主產區與主銷區)、不同的時間(淡季與旺季、一般時間與節假日、生產季節與銷售季節)、不同的品種(優質與普通、特色與緊俏)出現的收購與銷售價格差異及其相互關系。
3、全社會宏觀供需平衡價-----國際進出口貿易平衡價的價格鏈。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加劇的環境下,國內糧棉油商品的供需平衡取決于國家宏觀政策的扶持與支持,取決于農民種糧比較效益高低與積極性,取決于土地、科技的投入以及氣候等環境的條件。在國內供需基本平衡時,糧棉油價格能保持常態和平穩;在出現供需嚴重不平衡時,糧棉油價格就會出現扭曲和劇烈的波動;并直接改變國際糧棉油商品進出口的價格平穩狀態。反之,國際糧棉油商品進出口的價格也會間接地影響國內糧棉油商品的購銷經營價。
4、農民心理預期價格---購銷企業經營價格---政府宏觀調控價格的價格鏈。市場經濟下的農民始終有著這樣的售糧心理:賣價越高越好;而在售糧的操縱上是:賣漲不賣跌。越漲越不賣、愈跌愈要賣。農民的售糧心理和行為同一般商品生產者有著極大的差異。購銷企業經營價格明顯受制于農民的售糧價格,也不同程度地受制于政府宏觀調控價格的影響;因為政府宏觀調控價格的天平總是傾向于農民和國家宏觀供需形勢的,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制度的出臺就是如此。
二、核心點:走出糧棉企業經營中的價格操作誤區
價格是企業經營競爭的焦點和核心,也是企業經營效益的直接前提和保證。糧棉商品價格的操作把握,由于其商品性質的特殊性,更要防止走入其價格誤區。
1、過分強調糧棉收購價格的政策性,忽視購銷價格的經營性。
在企業職工身份和經營方式、資產結構等改革不斷深化的環境下,有部分糧棉購銷企業還是走回到了“原路”:經營難題找政府幫忙說話,地方政府將糧棉油企業仍作為其所屬企業來“保護”,一方面要求農發行無條件地給予企業貸款資金,另一方面又要求農發行以較高的價格支持企業收購農民的糧棉油。致使企業認為:農發行以足額的收購資金供應和較高的收購價格才是執行國家政策,否則農發行就是不執行政策、不支持企業經營、不保護種田農民利益。完全誤解和割裂了自身的企業性和購銷價格的經營性。
2、過分強調糧棉收購價格的歷史性,忽視購銷價格的規律性。
少數企業認為:今年的收購價比歷史價低多了、與去年同期相比也要低許多,總是以為農發行對信貸資金的投放太過于謹慎了。不斷強調自身經營的企業自主性和成功的商海經驗性,對農發行防范風險的善意提示和警告總認為是小題大做。在經營上出現盈利“大好時機”時,埋怨農發行不懂經營,貽誤戰機;在出現市場疲軟和不景氣時,虧損的總是農發行,自己逍遙法外。分析其根源,在于自身定位不正確,忽視購銷價格的內部規律性。
3、過分強調糧棉收購價格的單一性,忽視購銷價格的關聯性。
糧棉油商品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具有價格的“上游性”和基礎性,被稱之為“百價之基”。它涉及一般商品價格的所有價格鏈,牽一發而動全身。收購價格的高低影響農民的生產與生活、左右其他商品價格、事關社會穩定和政府形象。因此必須充分考慮糧棉油商品購銷價格的關聯性。
三、關鍵點:科學抉擇糧棉企業的經營模式
科學的經營模式選擇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方式與運作理念,直接指導和影響企業的經營方向、經營決策和經營成效,是企業走出“賭博式”經營怪圈的關鍵。
1、賭博式非理性經營與均衡式理性經營。
均衡式理性經營包括邊購邊銷、快購快銷、大購大銷、薄利多銷的模式選擇,也包括合理庫存量、最大庫存量與最小庫存量的有效把握;還包括商品在淡季與旺季、一般時間與節假日、生產季節與銷售季節的價格差異決策,新糧與陳糧、優質與普通、特色與緊俏品質價差抉擇。但決不是要么賭價格的陡升狂賺(撈)一把,要么價格陡降虧得一無所有,賠個精光。均衡式理性經營才是每一個企業的正確選擇。
2、購原糧賣原糧單一化經營與產購銷一體化經營。
購原糧賣原糧單一化經營,只是“小打小鬧”,滿足于把糧棉商品賣出去就行,是一種簡單、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它使加快企業的資本積累和發展壯大步伐的希望變得困難和不可能,使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極其弱小,品牌意識極差。而企業的產購銷一體化經營可以拉長商品價格鏈、延長價格活動和利潤增長空間、及時掌握商品購銷信息、科學進行決策。企業的產購銷一體化經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終選擇。
3、合同化經紀式經營與“公司+農戶”訂單式經營。
隨著國有糧棉油購銷企業機構改革的進行,國有網點和輻射范圍有所縮小,農村糧棉油經紀人應運而生。農村糧棉油經紀人適應了農村分布散、路難行、糧難收的新形勢,走千家、串萬戶,解決了糧棉企業人員少、糧源難的矛盾,活躍了農村糧棉油商品收購市場。但由于糧棉油經紀人自身經濟利益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就存在賤買貴賣的操作行為;一旦糧源緊張,雖然購銷企業與之訂立了糧食代購合同,他們也會惡意抬高價格、擾亂糧食市場,給購銷企業和社會帶來無窮的災難。“公司+農戶”訂單式經營是糧棉油集團式經營和期貨經營的基礎與有效形式,是符合糧棉油產業化經營發展趨勢的,大有作為。它鞏固了生產者、經營者的商品利益關系,規范了生產者、經營者的行為,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深受農民、企業的擁護和政府、社會的支持。
四、保證點:有效實施農發行的信貸監管方式
農發行作為國家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承擔著糧棉購銷企業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的職責,以及實現銀企雙贏的目標。為此,農發行在引導企業經營上可以大有作為:一是可以通過信貸政策、原則和條件寬嚴來把握;二是可以通過信貸資金供應的節奏、流量來引導;三是可以通過信貸制度、措施的有效實施來監控;四是可以通過企業購銷比、資金回籠情況來約束;五是可以通過企業封閉管理誠信經營成效來評判。但結合對企業的價格監控和經營模式的引導上,農發行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各工作:
1、核單核庫---崗位前移、全程監管。在收購旺季,農發行信貸人員要切實轉變作風,將辦公地點前移,深入收購一線,全程監控,全面了解和掌握企業收購真實情況,及時研究和解決收購中的問題。在收購環節,在嚴格核實資金使用憑證的真實性的基礎上,重點核實實際庫存數量、質量和價格,要求企業及時以標準袋統裝或平倉碼堆,信貸人員必須進行清點或丈量,核實庫存數量和核準質量等級后辦理貸款;在庫存環節,堅持定期查庫制度和倉單管理制度,對加工入庫和棉花要及時辦理倉單和庫存抵押手續,并協商辦理存貨保險;在銷售環節,堅持出庫報告制度,要督促企業邊購邊銷、快購快銷,堅持錢貨兩清的結算方式,對糧棉銷售貨款要督促企業及時、足額回籠歸行。防止企業坐支挪用銷售貨款。凡對企業虛開碼單,套取貨款的、不講經營成果,超出市場價格搶購糧棉的、坐支銷貨款擠占挪用的,堅決實行信貸制裁,直到停貸。并將情況及時報告當地政府、主管部
2、核價驗質----質價對等、行業自律。在嚴格操作規程,控制操作風險的同時,更加關注市場風險,控制和把握價格的關鍵部位。一是嚴格執行國家統一規定的質量標準,以國家規定的中等(準)級價格為參照,聘請質監部門不定期檢測等辦法,控制收購質量,做到質價對等。二是幫助企業加強內部成本核算管理,追求經營成果,落實風險保證金。三是加強溝通,開展行業自律,與地方政府、糧棉主管部門及糧棉企業加強市場動態分析、價格信息通報、經營規劃溝通,引導企業執行地區間協調價格,共同推進企業遵循市場規律,開展有序競爭,實現共生共贏。一方面嚴格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進一步規范市場經營行為,對哄抬糧價、操縱收購價格的行為要依法嚴肅查處;要堅決制止企業搶購,擾亂市場。另一方面加強購銷企業與中央儲備糧企業之間的價格協調,防止出現惡性競爭;同時要求把握好縣市儲備糧入庫節奏,以減少其對市場糧價的沖擊。
3、核實定責---期限管理、邊購邊銷。加強收購資金供應與管理是當前農發行的一項重要工作,基層行和管庫信貸員對企業收購貸款監督不力、工作不到位或因支持企業哄抬或操縱收購價格,以高于市場價收購而發生的貸款損失,嚴肅追究責任。要根據企業經營周期和市場供求變化,依據當地糧棉資源量、企業經營狀況、往年經營水平及收購加工進度和能力等因素,同時結合企業均衡銷售情況,合理確定企業的貸款額度,優化組合年度貸款期限。各行在發放貸款前,與貸款企業簽訂有約束力的均衡銷售協議書,約定貸款企業適時銷售糧棉。開戶行根據企業的銷售計劃和對市場行情的分析判斷逐筆確定貸款額度和期限。糧棉商品一個經營年度結束后,要實現農發行貸款收放平衡和企業糧棉商品購銷平衡,即“雙結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