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獨家視點 » 正文

克服中國糧食周期性波折的設想

  作者: 來源: 日期:2004-10-19  
     最近,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支持的力度,全國出現了由減到增的重要轉機,扭轉了自2000年以來連續四年糧食減產的局面,預計秋糧增加的幅度會更大一些。進入六月份以后,各地糧食價格也穩中有降。形勢的發展正在表明,我國的糧食形勢經歷了又一次漲價風潮之后,已經重新趨向平穩,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我國糧食更深層的問題了。

     糧食問題,歸結起來無非就是三個平衡,即:總量平衡、地區平衡、品種平衡,政府抓糧食,也就是采取措施實現這三個平衡。過去糧食長期處于短缺狀態,那時候抓糧食主要就是促進增產、合理分配。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的糧食自給能力大為加強,糧食進入了這樣一種狀態:連續抓幾年,就能自給有余;連續放幾年,就會重新趨向偏緊或供不應求。也就是從這時起,我國糧食的供需進入了周期性的波動狀態。盡管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一直在推進,但是這種周期性的波動并未能夠免除。

     糧食的生產能力提高了,糧食的三個平衡并沒有得到相應的解決,這說明,我們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上雖然已經走了很遠的路,但是至今依然沒有達到目的地,甚至不清楚目的地在哪里。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的目的就是市場化,那么試問:什么叫做市場化?中國的糧食真的能夠完全市場化嗎?中國的糧食問題客觀上存在著高難度,因為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不同,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他們國內糧食的需求量占總產量的比率小,糧食多一點少一點不會影響到國內供給問題。而中國情況大不相同,目前中國糧食的年需求量為4.9億噸左右,如果波動10%,就是4900萬噸,相當于世界貿易糧的14%左右,這個數字在國內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在國外足以影響國際糧食市場。而4.9億噸糧食的需求,就靠16億畝耕地,就算單產達到800斤/畝,即便考慮了復種指數,用于糧食生產的耕地也達到了60%左右,也就是說,糧食需求和耕地資源的基本狀況決定了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空間非常有限。另外,既便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國內糧食增產了,供大于求了,接下去又會出現難以消化的問題,因為中國糧食的生產成本高,在國際市場上不具有競爭力。因此,中國的糧食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現在的問題是,每當出現糧食供大于求的時候,糧食便成了一個被人忽視的問題,各級領導熱衷于招商引資、開發工業園區,搞形象工程,使糧食在經濟虛熱中滑坡。而每當糧食趨于緊張狀態時,由于中央的重視,各地又出現了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大打“糧食翻身仗”的轟轟烈烈的局面。但是人人都明白,這一切都是暫時的,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當然,在糧食真正面臨緊缺的時候,不這樣做也是不行的,但是我們總不能老是過幾年重新再來一次吧?

     市場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發揮價格的作用,但是對于中國的糧食是不能完全依靠價格來解決的。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就總量平衡來說,價格作用的結果必然是使供給圍繞需求上下波動,而且這個波動往往會突破宏觀調控的要求。今年國家規定:早稻最低的收購價格不能低于140元/100公斤,與去年相比,主產區的收購價格提高了近50%,再加上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的各種補貼,對種糧農民確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可以預料,今明兩年糧食增產的幅度也是很大的。今年的高價位出于兩個原因:其一是前期的漲價風已經拉高了糧食價格;其二是政府有意識地刺激糧食生產。問題是這樣的高價位是否能夠得到維持?事實上,造成今年上半年糧食價格上漲、糧食供需偏緊的原因,正是九十年代中期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所帶來的后果。大幅提價——大幅增產——供大于求——價格下跌——糧食減產——供需偏緊——重新漲價,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否正在重復著昨天?第二,就地區平衡來說,價格起的作用并不大。例如蘇南、浙東;上海、閩東和廣東沿海地區,那里人多地少,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在5000元以上,收購價格的變動對他們并不敏感。以浙江為例,去年,收購份106元/100公斤(全省平均價,下F同),價處補貼6元/100公斤,合計為112元/100公斤。今年收購價155元/100公斤,價外補貼10元/100公斤,合計為165元/100公斤。價格增漲幅度為47.3%,打破了年度漲價的歷史記錄。人均糧田0.5畝,以平均畝產400公斤計,既使不算成本增長的因素,人均增加收入106元,也不過只占純收入的2.1%,這2.1%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呢?所以,盡管今年春耕生產時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早稻擴大的面積并不多。

     糧食市場化,這只是一條道路。走這條道路,就是要用市場經濟的思路去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從1992年開始,國家就認定了要走市場化這條道路,十幾年的探索,雖然變換了幾種形式,但是始終沒有找到一套完整、適用的模式,其原因就在于既沒有認清計劃對于糧食宏觀調控的必要性,也沒有在市場經濟的思路中取得重大突破。本文作以上闡述的目的,就是想針對我國糧食周期性波折這一痼疾,大膽提出幾點設想,意在拋磚引玉,引起同仁們的共同思考:

     首先,我們要采取一種方法,把全國需要生產的糧食總量結合省長負責制落實到各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而做到這一點需要編制一個糧食生產區劃。編制糧食生產區劃的概念,就是對今后一個時期內全國糧食的生產能力進行充分估計,然后把這個數字分解到各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編制這個區劃的目的,一是明晰全國到底能夠生產多少糧食,二是明晰各省應該承擔多少責任。同時,因為糧食生產是一個弱勢產業,因此僅僅把生產任務落實給有耕地的地區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糧食消費量進行統計,弄清誰在種田,誰在吃飯。

     當然,這還不是問題的核心,核心是如何處理這兩套數據之間,也就是實際需求和生產能力之間的差距。世界上有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國內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總的來看,糧食的主產區基本上屆于欠發達地區。世界上存在著經濟秩序不合理的問題,同樣,國內也存在經濟秩序不合理的問題。

     這些年來,為什么一直走不出糧食周期性波折這個怪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沒有認真對待如何處理產區與銷區的關系,沒有按照時代發展的要求,適時建立起一種平衡產區與銷區利益關系的機制。

     怎么樣平衡產區與銷區的利益關系?這里設想了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的共同原則是“誰缺糧食誰出錢”。

     其—是招標法:實際需求大于生產能力的省,把本省的糧食缺口拿到全國去招標,看看哪個省愿意出多少錢給予你糧食,當然是誰開的價低誰中標。這個方法還可以設立第二個層次,就是在省內采取同樣的方法來解決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其二是征收糧食調節基金法:就是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按不同的標準,對缺糧的省收取糧食調節基金,收取糧食調節基金以后,由國家負責把缺糧省的糧食缺口落實給有生產能力的省,并采取錢糧掛鉤的原則給種糧農民發放補貼。當然,這種辦法也可以設立第二和第三層次,用來解決省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

     當然,采用這兩種方法,還有諸如產區如何落實生產任務,糧食調節基金的標準怎么定,如何實現產、銷之間的交割等許多細節需要要研究,這里就不再贅敘。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