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是種糧農民最苦?
一是收入水平最低。農業是效益最低的弱勢產業,在不可知的自然災害和可知的強勢市場的雙重打壓下,不虧本是不正常的,只有虧本才是正常的!而種糧農民就是在農村也是收入水平最低的階層。根據筆者對湖南省衡陽縣的一個典型傳統農業大鎮S鎮進行抽簽得出的1632戶農戶的調查,養殖戶的年收入人平為1708元,打工戶的年收入為人平6291元,而種田戶的年收入人平只有432元。西方的學者主張中國的農業特別是糧食可由世界市場來自由調節,認為種糧食沒有效益,農民可以不種糧。姑且不說糧食安全問題,也不說誰能養活中國,可是,中國農村有幾億個這樣天文數字的勞動力,無論投入到哪個產業,哪個產業都是弱勢產業!而城里的學者開出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藥方,變相地鼓勵農民一哄而上,造成品類齊全物美價廉的農產品供城里人享受,因為對農業政策制訂的最終決策者均居住在縣城以上的城里啊。
二是承擔稅負最重。在1999年,S鎮根據當時中央的農民負擔條例,以及中央各部委出臺的各種達標升級活動(如學校的危房改造和教師的工資發放是花錢最多的項目)所容許向農民的收費標準,經縣政府批準,取最低點,該鎮在1999年的農民負擔是人平165元!根據調查,平均每一畝水稻的單季成本(不包括稅費在內)為432元,其中,化肥60元,農藥70元,租用農機(機耕和收割)70元,種子12元,灌溉30元,人工160元。如果風調雨順每一畝能產800市斤以上(理論數字),如果每100市斤水稻價格在50元這一紅線以上,農民還可以保本經營。在1999年的早稻價格最高就只有32元,如果按平均30元計算,每一畝就要虧本192元;如果義務為國家種田,就算那小得可憐的人工工資不計算在內的話,也要虧本32元!可是,人平還要交納165元的稅費!!農民還要不要活下去啊!?而在家種田的農戶比那些不種田的農戶的負擔更重。因為種田農戶要么在糧站賣糧時被扣下了稅款,要么因長期在家不愿得罪鄉村干部或經不住軟磨硬泡把稅費交了;而外出打工的村民是拋荒的當然會一分不交,即使把責任田包給他人,收一點口糧鎖在家里,打工收入存在銀行帳號上,任你鄉村干部有孫悟空般的本事,有中央在上面念緊箍咒,也能一分不交!該鎮自1995年以來,滯留在農戶未收繳的稅費共3991593元,其中長期在外欠交稅費金額為2402729元,占未收繳稅費的60.2%,人平欠交145.3元。長期在家農戶欠交稅費金額為2090614元,占未收繳稅費的39.8%,人平欠交84.7元。而種田的農戶欠交稅費金額為398037元,約為10%,人平僅欠交21元。所以,那些無路可走只得在家種田的農民被稱為“死農民”!
三是綜合素質最弱。留下來種糧的絕大多數人,不是一無所長或因病因殘無可奈何呆在農村的,就是由婦女兒童老人組成的386199部隊。就拿該鎮來說,總農業人口41200人,18歲至59周歲勞動力總人數23494人,長期在外打工總人數為16531人,占總勞動力人數的70.4%。大專以上文化人數132人,其中在家人數22人,占大專以上文化人數的17%,在外打工人數110人,占大專文化以上人數的83%;高中文化總人數2693人,其中在家人數為688人,占高中文化人數的26%,在外打工人數為2005人,占高中文化人數的74%。就是留在農村有一定素質或專長的農民基本上少有種田的或只種單季稻,大多從事農村的非農行業開始走向寡頭壟斷。
2、 農民究竟有多苦?
一是消費水平最低。作為在湖南省衡陽縣綜合水平較高的S鎮,據調查結果顯示,1632戶農戶包括生老病痛、人情往來、衣食住行、父母供養和子女讀書等年人平總支出為1797.5元;其中,年人平消費水果74.2元,年人平消費肉食品115元,年人平消費魚類品49.7元,年人平醫藥費為168.8元,子女讀書人平支出為850.8元,父母供養人平支出為122.8元;而種田戶的年人平總支出只有943元!有66%在45歲以上的種田農民連續八年以上沒有添置任何衣服!而在該縣屬于落后山區的G鄉,全鄉一萬七千多人口,包括鄉政府和學校的食堂以及一家餐館在內平常每天只能買出5頭豬的肉;有30%以上的農戶,除了生活無法缺少的床、碗、凳子、桌子外,很難找到可入眼的家什。這些東西和農具、養的豬等等稍微值點錢的東西全部折合起來,估計也就一千元頂天了。如果扣除豬錢,如果不算房子錢,最多也只能值五百元。而這五百元、一千元,在城里人眼里簡直就不算是錢。可這些農戶,只要叫他拿出一兩百元就會陷入絕境哪!當歷史進入21世紀的時候,貧苦的山區農民仍然被排斥于文明的進程之外,成為現代化的異路人。
二是生存環境最苦。根據對S鎮的調查,1632戶農戶年內收支有節余的農戶有1263戶,占調查農戶總數的 77.4%,人平節余784元,其中在外打工戶戶戶有節余,且人平有3876元;而種田農戶沒有一戶有節余,且83%以上的種田農戶年內負債。一當發生意外事故如大病,就陷入絕境!也就是在S鎮,就在2000年,福門村馬橋組的唐某,因重病無錢醫治痛苦不堪,全身淋上汽油把自己活活燒死!塘山村瓦屋組的王某,因重病,無錢醫治,自己洗完澡、喝完農藥、放響炮竹、躺進棺材里!據筆者初步統計,這一年S鎮因病無錢醫治而自殺的有21人之多!
三是生產難以為繼。中國的農業這個古老的產業,時至今天,仍然在重復著幾千年的簡單再生產!近年除中央財政對農業有所投入外,省市縣各級政府基本沒有投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農村每年動員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參與工程建設,但在責任制以后,農村大的公共設施建設就已經全面停擺。農業投資持續下降,農村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農業增產不增收,不少農村就連簡單的再生產也難以維持!有個學者這樣說道:“在全中國的鐵路沿線搞調查,這是最廉價的成本考察中國國情的方法。具體說,在你乘火車的旅程中,白天的話,看一看,看看車窗外,火車道旁,我們干農活的農民操的是怎樣的農具,判斷一下操持這種農具的生產方式能不能走向富裕?”就是勞動力本身的再生產也同樣難以為繼,最主要的是子女上學。一個在縣城寄宿讀書的學生,初中三年學雜費、食宿費至少需要1萬元,如再上高中就要2萬元,2萬元對絕大多數普通農民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按人平2畝地,每畝雙季800多元的收入計算,每一年不吃不喝4000多元的收入要種多少年的糧?農民好留戀過去的時代,那時候孩子上學每學期學費才0.5元!就在這個屬于山區的G鄉,只有一半的農家孩子能讀到初中畢業,上高中、上大學更是鳳毛麟角。在校讀書的小學生就有30%以上賒欠學雜費。就在S鎮,從1995年到2004年,共有147人沒有讀完小學畢業,273人沒有進入初中,375人沒有完成初中學業,有2440人沒有進入高中。如果按這個小鎮的比例來計算全國的話,該會要得出一個多大的數字啊!而讀不起書的孩子將永遠失去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而注定終生被壓在社會的下層。
對農民的處境,有個學者是這樣寫道:“基礎設施已經破壞殆盡,各項公益事業昨日黃花,科技進步空中樓閣,醫療衛生紙上談兵,青壯年和有知識文化的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民似乎都在默默地等待!你如果問他們在等待什么?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在等待什么!農民就是在這種孤寂和等待中變得越來越麻木,走向絕望。”
3、種糧農民為什么會苦?
一是收入難保障。今年中央出臺的1號文件,是古往今來最好的農民政策,也最直接最有力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和刺激了糧食生產。但農民卻認為中央主要站在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而作出的決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盡管農業稅率降低了,糧食價格上漲了,每畝有了幾十元的補貼;可農資和其他物價也相應上漲了,抵消了一部分糧價上漲的價格優勢;農民承包的耕地仍然是稅費的包袱,而非資源優勢;相對于非農產業的收入和待遇要普遍高于農業的情況下,從事農業能夠得到社會平均利潤的希望仍然十分渺茫。所以農民本能地喊出了反淘汰和求生存的三句口號:“農村的出路在于拋荒,農業的出路在于缺糧,農民的出路在于進城”。根據對S鎮的調查,平均每一畝水稻的單季成本(不包括農業稅在內)為432元,按今年的保護價每百市斤70元,每畝單季可得收入128元,雙季為256元。如果每戶能種100畝就可以勉強維持生存,而八億農民的中國又能夠容許多少個100畝呢?所以,有些學者把中國的農業稱為“一畝地經濟”?就是農民的人均耕地只有美國人家后院那么大,種罌粟也無法“致富”。而好幾年以來,水稻價格就連續在40元左右甚至30元左右波動,如果遇上自然災害就會血本無歸!該鎮在1999年,一個農民挑130斤早稻谷到糧站(糧站屬于上面直管)出售,不僅壓價到每百斤27元,而且還要除雜除水分20斤,這位農民悲憤地把這130斤稻谷全部倒到了路邊!在這時,再好的干部作風也無力撲滅群眾的怒火!再好的干群關系也會必然破裂!
二是市場遭打壓。首先是農資的壟斷和壁壘非常嚴重。最重要的是種子、化肥、農藥至今仍作為特殊商品實行專營,形成壟斷行業和壟斷市場、制定壟斷價格、牟取高額壟斷利潤;從而農民就要付出比市場價格更多的代價購買必需的生產資料,農產品成本也因此提高。一些農資部門還與政府聯手以服務或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的名義將種子化肥等農資強行分攤給農民,強迫農民購買。其次是農產品尤其是一重要的大宗農產品在銷售過程往往壁壘重重,關卡林立,使農產品不能自由流通、自由交易從而獲得應有的市場價值,最終使農民的利益遭受損失。筆者2001年在某鄉任鄉長時,為了避免農民被本縣的糧食企業所打壓,與一家有名的國營大米龍頭企業(衡陽市金雁米業)簽訂了產銷合同,誰知在送糧的途中,不到30公里的路程,工商和糧食部門設了七處關卡,筆者親自出馬為農民押運強行闖關,歷經十余天,被扣車一天以上六次,被強行卸車五次,被人身攻擊三次(有一次甚至是本鄉的糧站工作人員),這些工商和糧食部門都有各級文件和部門法規,我們就象走私犯一樣告狀無門,作為一鄉之長直接參與會有這么多的遭遇,如果是一般農民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社會不公平。一方面,農民要為國家承擔糧食安全的責任。對于有著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一當出現重大的糧食危機或國際軍事沖突,誰來養活中國?!誰能夠養活中國?!因而中國的農業產業,雖說不是富天下的產業,卻永遠是安天下穩天下的核心產業!就是對全世界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另一方面,種糧效益的低下和糧食過剩所造成的經濟危機卻要農民自己來承擔。同時,還要負責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