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從全國各地基層國有糧食企業收購的糧食數量來看,形勢似乎無法令人樂觀。據統計,今年夏糧收購旺季全國累計收購小麥1543.4萬噸,同比減少4.6%。在當前的秋糧收購中,截止日前,全國累計入庫稻谷650萬噸,入庫玉米僅31.6萬噸,不僅數量少,而且進度慢,收購冷清程度近幾年來少有。
與此相反,農民兄弟們初嘗豐收果實以后,在國家政策和市場行情雙重利好形勢的影響下,喜悅之余帶來了更高的糧食種植熱情。據統計,河北省今年小麥播種面積預計可達到3403萬畝,同比增加108萬畝,全國今年秋冬播種面積預計同比可增加1000萬畝以上。
可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國有糧食企業冷清的收購場面與農民熱情似火的生產積極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長期以來緊密似膠的買賣雙方形成如此強烈的反差?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國家鼓勵糧食生產的優惠政策與以往相比,有了質的飛躍。為了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和措施,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增加了收入,使廣大農民看到了今后種糧的希望和前景,較強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糧食流通體制的變遷和改革,也使當代農民掌握了售糧的主動權,變現渠道和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在種種前所未有的利好信息和環境的鼓舞下,廣大農民滿情增收豪情,投入到熱火潮天的糧食生產當中。
2、基本國情使大多數農民仍以種糧作為維持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我國13億總人口中,9億人口在農村。盡管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外出務工、非農產業、經濟作物生產等新的經濟與生存方式給農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但是龐大的農民基數、長期的小農經濟、傳統的生產思想使大多數農民仍以種糧為最基本、最可靠的物質保障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相關政策一出臺就成了鼓勵種糧的“發動機”,使敏感的農民立刻行動起來,加入到擴大再生產的行列中去。
3、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使國有糧食企業失去了壟斷的地位。從今年初開始,國家即加大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先是《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出臺,再是全國糧食購銷市場全面放開,各種形式的合法主體均可自由進入糧食流通市場。此舉使國有糧食企業一夜之間失去了糧食市場的絕對競爭優勢,多主體參與競爭,必將削弱國有糧食企業的市場份額。在市場重新布局和洗牌的過渡時期,基層國有糧企收購冷清、步履蹣跚也就不足為怪了。
4、糧食企業改革使國有糧食企業變成了完全自主經營的獨立實體。作為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也被緊鑼密鼓地提上了重要日程。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企業改革在提高基層糧企自身實力的同時,也注定增加了新企業的磨合期,因為企業的優化組合并不是簡單的加減關系,而得以保存的企業并不意味著具有一帆風順的明天,不斷發展壯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種實際情況下,今年國有糧食企業在糧食收購中的“羞怯”表現應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內。
5、基層糧食企業的融資渠道沒有及時得到拓寬和理順。長期以來,農業發展銀行成為基層糧食企業的獨家信貸機構,糧食企業也不允許在其他金融機構多頭開戶。但是今年糧食購銷市場全面放開,基層糧企也變成了完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相關的收購資金融資渠道卻沒有得到及時的拓寬和理順,致使政策性負擔較重、銀行信用較差的基層糧食企業因缺少資金來源而無法大量收購新糧,只能望糧興嘆。
糧改初期,一些政策或措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逐步加以完善,同時已經出臺的政策也需要實踐來加以檢驗和考證,其傳導效應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在國家各項糧農政策趨于穩定和完善的前提下,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一年的磨煉,在明年的糧食收購“實戰”考驗中,國有糧食企業應該有比較積極的市場表現,從而與農民增收形成利益共贏的理想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