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品種上市的背景及其意義
(一)棉花期貨品種
棉花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作物,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關系到我國1億多棉農的根本利益。除中國以外,各主要產棉國的棉花生產經營者、紡織企業、所有和棉花生產經營有關的機構都在使用期貨市場,或進行保值,或參與投資。國際棉花價格波動非常劇烈,沒有任何一家涉棉企業不參與棉花期貨交易。若不將自己的現貨貿易進行100%的套期保值就意味著賭博,公司隨時可能破產。
改革開放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棉花生產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2003年的棉價波動更為劇烈,最高每噸升至19000元左右,比2002年翻了一番,而今年以來又連續下跌6個多月,每噸縮水六七百元。棉價如此大起大落,讓棉花流通和紡織企業猝不及防。而棉花期貨恰恰可以有效化解棉農和涉棉企業的風險。早在1994年,鄭商所就開始對棉花期貨交易進行全面研究,并初步設計出了棉花期貨合約,終于在十年后的今天推出了棉花期貨。
(二)燃料油期貨品種
早1993年,中國曾相繼開辦了上海石油期貨交易所、北京石油期貨交易所,并在廣州聯交所掛牌交易石油期貨。然而,由于當時國內石油價格的雙軌制和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的嚴重脫節,導致了國內石油市場流通秩序的混亂局面。為此,1994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改革石油、成品油流通體制的通知》,實行“統一政策、統一價格、統一調撥、統一質量標準”的石油流通政策。失去現貨市場依托的石油期貨交易逐漸萎縮直至停止。當能源問題在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的情況下,燃料油期貨孕育而出,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石油市場體系一場重大變革的開端。隨著我國工業化速度的加快,石油進口數量大量增加,僅2004年1—9月,我國就進口原油9000萬噸左右,出口原油430萬噸,估計全年將進口原油將近1億噸。
(三)玉米期貨品種
玉米是我國的大宗糧食品種,其生產、消費區域分布廣泛,年產量和年消費量均在1?2億噸左右,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產量占我國糧食生產的1/3。早在10年前,玉米期貨曾在中國期貨市場上市,但自1995年被停止交易后一直沒有恢復。1999年,吉林省、大連市政府聯合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恢復玉米期貨交易的請示》,大商所進行了五年不懈的玉米期貨研究。吉林省是我國玉米生產的大省,玉米期貨可以帶動吉林省玉米產業和玉米經濟的更大發展,推動吉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規范、穩步發展和完善玉米期貨,不僅有助于糧食流通企業降低經營風險,提高國家糧食安全水平,更能夠為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和增收奠定基礎。
二、三大品種上市的影響及其功能發揮
(一)生產信息充分互換,生產者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棉花期貨品種上市后,對于棉農來說,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及時了解期貨市場行情,由此決定是否賣給棉花經紀人或棉麻公司,還可以依據今后幾個月的價格,扣除種子、農藥、人工、運輸、倉儲等成本,決定種植面積。玉米期貨品種上市后,對于全國5億多種植玉米的農民來講,玉米期貨市場的權威和超前的價格不僅可以提供播種和賣糧的參考信息,還可以指導龍頭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幫助農民提前鎖定種植利潤,以市場的手段促進農民增收。期市可以把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供求因素直接反饋給農民,也把產區農民的售糧趨向反饋給需求者,實現信息互換。這樣,售糧的價格和收購的價格更加透明化,使農民由過去被動地賣糧變為主動地售糧。
期貨套期保值功能還有助于促進農民增收。當期貨價格較高、相對收益較好的時候,農民就可以選擇播種,并且考慮在期貨市場上鎖定銷售價格。即便豐收季節價格大幅下跌,同樣可以獲得較好收益。
(二)推動基礎產品產銷體制的市場化改革
中國的商品流通體制正進入攻堅階段,其中大宗產品流通,如糧食、棉花以及能源產品如石油的流通體制改革都在不斷深化。這個時候推出相應的期貨品種正好順應了流通體制改革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滿足了流通企業的需要。
長期以來,玉米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嚴格控制的最重要的糧食品種之一,直到2003年底,東北少部分玉米主產區還對玉米收購及價格實行政府管理。而此次玉米期貨獲準上市,說明國家的整個市場化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玉米期貨的上市,對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完善市場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玉米期貨的上市,我國重要大宗糧食期貨品種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期貨市場穩步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今后,農產品期貨品種可以考慮水稻、油菜籽及其他一些大宗產品期貨品種,這對于完善這些農產品的市場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在燃料油期貨推出的同時,中國石油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和上海久聯集團公司也在積極謀劃設立上海石油交易市場有限公司,而廣州也有意成立集中的石油交易市場進行現貨交易。未來的國內石油市場體系肯定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少數大公司壟斷國內石油市場的局面必將發生改觀。
(三)為產銷企業創造了市場機會
以前,國內不少企業通過代理機構在境外從事燃料油期貨的套期保值操作,這種處于“灰色地帶”的交易使企業面臨很大的風險。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的燃料油期貨無疑提供了更加方便安全的套期保值平臺,使國內各種規模的企業都能充分利用期貨市場,規避燃料油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
我國目前幾乎所有食用油生產企業以及豆粕生產企業都通過期貨市場來保值。玉米期貨推出后,大連的松源集團、吉林糧食集團糧油購銷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糧食流通企業都在忙著尋找投資機會。
(四)價格發現功能充分發揮
今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連創新高,一度突破55美元/桶,接近60美元/桶,能源問題的重要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國內燃料油期貨上市以來,價格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緊密相關,漲跌也與國際市場保持同步,充分體現了價格發現的功能。
作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玉米在世界糧食市場地位顯要。過去幾年中國大量出口玉米,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玉米出口大國,對世界玉米價格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由于缺乏公開透明的價格信號作為參考,政府在調控玉米貿易上經常面臨尷尬局面。以2003年為例,由于我國是在年初發布出口計劃,而這時新玉米還沒有播種,陳玉米供應壓力較大,所以有關部門鼓勵玉米出口。而在2003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玉米出口價格只有每噸125美元左右。但是到了秋季的時候,我國以及美國玉米減產,玉米價格大幅上漲,我國企業卻不得不繼續以低價格大量出口玉米到鄰國,加劇了國內玉米供應緊張形勢,等于花費大量資金補貼了國外飼料、養殖業。而到了今年初,同樣由于缺乏價格信號作為參考,在國際玉米價格已經達到每噸220美元的時候,我國玉米離岸價格只有每噸150美元,非常具有競爭力。而我們卻因為2003年底的供應緊張而大幅削減出口配額,錯失出口玉米賺取外匯的黃金時機。有了玉米期貨,就可以隨時了解未來一年價格走勢,而價格則包含了豐富供需信息,可以由此判斷未來我國玉米供應是短缺還是過剩,從而增強宏觀調控的效率。
(五)爭奪產品定價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我國推出三大期貨品種,也將影響到該產品的國際期貨價格,使得我們對大宗產品的國際價格擁有更多發言權,對于控制進口成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由于我國玉米消費不斷增長,而產量波動較大,造成玉米庫存連年降低,未來進口玉米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美國農業部預測,我國將會在未來兩年內轉為玉米凈進口國。有了自己的玉米期貨,就等于在玉米定價上有了更多發言權。大連玉米價格將會成為和芝加哥玉米價格分庭抗禮的世界性玉米價格,對于間接調控玉米進口成本十分重要。
期貨市場的作用還表現在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導向作用上。期貨市場取得了定價權,就可以在指定交易品種時把不符合產業結構的品種排除在外。現在,棉花定價中心在美國,如果我國棉花期貨市場不斷完善,不排除我國成為定價中心的可能,并最終對棉花種植品種以及棉花進口起到指導作用。
三、三大期貨品種的市場表現及其分析
自6月1日上市起,棉花期貨價格一路下跌、成交清淡,市場行情擋住了涉棉企業入市的腳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2003年棉花的價格偏高,2004年種棉的企業多了,出口紡織業放緩對棉花需求,導致增幅下降。國內國際棉花價格處于下跌趨勢使投資者選擇買漲不買跌,市場缺乏買入力量。(2)農業發展銀行曾發出通知,要求在農發行貸款的棉花企業,目前一律不準進入期貨市場。在農發行申請貸款的大多是國有企業,這一政策使國有涉棉企業的套期保值難以實現,這限制了很大一塊交易資金。在國外,如果一家銀行給企業貸款,首先要看這個企業是否已經做了套期保值,而現在恰恰相反,參與期貨交易,就失去了貸款資格。
自8月25日上市以來,燃料油期貨表現良好,交易保持活躍,市場運行平穩,并與國際市場和國內外現貨市場價格形成聯動。截至2004年10月29日,在共計43個交易日內,各月合約累計成交已達3639萬噸,總成交金額為803億元;日均成交量為84萬噸,成交額為18億元,日成交量已遠遠超過新加坡期貨交易,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參與企業運作都較為謹慎,普遍采取了嘗試性的,并在逐步建立健全內控制度的基礎上,為今后大規模進行套期保值打好基礎。同時,從8月底以來的成交情況看,國內燃料油期貨成交量與空盤量非常不成比例,這實際上反映了燃油期貨參與者的結構失衡。投機者短線交易成為市場的主要力量,顯然這并不是國家重啟燃油期貨市場的初衷。做慣國際期貨市場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石油巨頭,基本未參與到國內期貨市場中來。這種供需結構決定了入場交易的大多是規模很小的民營貿易商,這無疑提高了市場的風險性。
國家選擇燃料油作為期貨品種充分考慮到了中國的國情。目前在國內,原油、成品油、燃料油三個品種中,燃料油的市場化程度最高,但燃料油市場的需求增長幅度遠遠趕不上原油和成品油。實際上,在石油期貨中,燃料油并不是特別理想的品種。在當前的石油流通體制下,燃料油是上海期貨交易所繼上海石油交易所之后重新楔入石油期貨的惟一選擇。我國目前的石油市場定價機制是2001年10月確定的。成品油價格從緊跟新加坡市場每月調整的定價方式,改為以紐約、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場一攬子價格的加權平均值為定價基礎(即中準價),兩大石油集團(中石油、中石化)有上下8%浮動權力的定價機制。這種與國際油價變化相適應,在政府調控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存在著一些弊端:跟蹤國際市場油價使得國內存在一個價格滯后期,因此,對價格管理者來說是“事后價格”的中準價,對成品油交易者來說則是個“事前價格”。即使信息及時,企業管理完善,成品油價格實際上也是個不由企業決定的“計劃價格”。
雖然商務部已決定,從2004年1月1日起,取消燃料油國營貿易進口配額管理,改為自動許可管理,但很多企業拿不到進口許可證或者拿到的數量和需要量相差較大,與商務部新規定中按需申請的說法相去甚遠。這種隱性進口配額將對燃料油期貨的發展有負面影響。雖然我國現階段的能源短缺狀況決定了國內對燃料油的需求增長還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但國際燃料油市場的總體表現則為供大于求,歐美等發達國家出于環保的考慮對燃料油的使用正逐年下降。因此,從長遠來看,燃料油的價格并不會跟著原油價格同比例增長,一旦原油價格有所下滑,燃料油價格下滑的速度還會更快。
盡管受新玉米的上市、玉米出口量大幅減少、玉米飼用消費量明顯減少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內玉米市場呈現持續走弱態勢,但玉米期貨被公認為前景最好的品種。中國高達8000萬噸的玉米國內貿易和千萬噸級的國際貿易,將使得大商所玉米期貨價格在國際、國內定價體系上成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現貨商參與玉米期貨的熱情非常高,今后玉米期貨的規模也會相當大。9月22日,玉米期貨上市首日,就創下了成交量32.75萬手、空盤量13.25萬手的佳績,全天交投活躍,價格波動平穩。雖然是第一天開始交易,已有一些現貨企業參與其中。玉米在期貨市場上的大品種本色得到初步展現。因為只有廣大現貨企業和投資者共同廣泛參與的期貨品種,才能提供最大流動性,從而形成基準而權威的市場價格。玉米期貨首日交易情況表明,市場各方普遍看好玉米期貨上市起點高、現貨市場基礎好等優勢,并認為玉米一定會成為中國期貨市場上最閃亮的交易品種。盡管大豆期貨在國內外市場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影響力,但從長遠看,作為小品種的大豆無法與玉米期貨相提并論。玉米的現貨交易量大,人們對玉米再熟悉不過,因此普遍相信玉米的市場魅力與投資價值。
對于廣大玉米現貨商如飼料養殖業用戶來說,玉米期貨更是不可或缺的幫手。這些現貨商是玉米期貨得以走向成功的中流砥柱,與眾多投資者一同使玉米期貨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并且不至于和現貨價格出現脫節。而大連商品交易所成功運作大豆和豆粕期貨的經驗,以及地處東北地區的地理優勢,也有助于吸引眾多生產商、消費商和流動企業參與玉米期貨市場。
四、加強期現市場互動——大品種市場活躍的關鍵
三大品種涉及廣大農戶、涉農企業、工業企業的利益,要充分發揮三大品種的期貨市場功能,就必須與現貨市場互動。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兩大功能,引導農戶、涉農企業、工業企業在進行生產、流通、消費以及進行現貨交易時,同時進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以回避現貨市場的風險,并學會按市場原則進行基差交易。如果我國期貨市場能盡快推廣期貨轉現貨業務,將吸引更多的交易當事人進場成交。同時,還應充分發揮現貨批發市場的功能,引導交易當事人進入規范的現貨市場交易,進行產銷區域間的采購和批發,進行進出口商品的采購與拋售,進行國家儲備品種的采購和輪換。當兩個市場緊密聯動時,就可以促進三大商品的標準化生產、專業化作業、規模化經營,做到期貨市場的倉單(Warehouse Receipts)和現貨市場的棧單(Warehouse Receipts)互通,使倉單(棧單)交易成為期現兩個市場的“結合點”,從而使倉單(棧單)轉換為“訂單玉米”、“訂單棉花”、“訂單燃油”,使“訂單經濟”落到實處。
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投機功能,應適度放開對交易當事人的一些限制,吸引一些投機交易者進場交易。要規范其交易運作,避免違規操作,通過交易所、期貨公司、交易當事人風險預警機制的完善,保護交易當事人的利益,從而使大品種市場“活而有序,活而不亂”。
還要發展遠程交易和網上期貨交易。計算機和網絡的科技創新將帶來貿易的深刻革命,三大品種涉及的交易當事人較多,如果能夠采用多種方式參與期貨交易,就能夠充分發揮其大品種期貨市場的功能。近幾年來,我國三大期貨交易所已經躋身全球十大交易所行列,遠程交易和網上交易是縮短中國期貨交易所與發達國家距離的有效途徑。
總之,棉花、燃料油和玉米三大期貨品種由于上市時間不長,其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目前雖然有些品種的表現不盡人意,但其重大的經濟意義是不容置疑的。可以相信,三大期貨品種的上市將在完善市場體系、推動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