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價格改革由糧價改革開始,而糧價改革又是反復最多的。1979年,我國首次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糧食價格比1978年提高了20.7%,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到了1984年總產量突破4000億公斤。為此,國家于1985年再次進行糧價改革,取消了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變過去的超購加價,改為倒“三七”計價政策,價格實際水平比前2年有所降低,給農民的信號是國家已經不需要太多的糧食,結果糧食生產迅速滑坡,連續4年徘徊不前。
1989年為了改變糧食生產連年不景氣的局面,國家又一次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使糧食牌市差價明顯縮小,打破了糧食生產連年徘徊的局面,連續3年糧食增產。到了1993年,糧食總產量突破了4500億公斤,各地普遍出現了賣糧難的局面,糧食價格一直呈疲軟狀態。國家對糧食形勢的估計也抱樂觀態度,自1990年到1993年,形成一股放開糧價的潮流。放開糧價本意是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財政負擔,但實際結果是糧食流通體制混亂,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
1994年,國家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平抑糧價,重又明確,糧食價格由國家根據糧食市場的供求狀況,以能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和城市居民有能力接受為原則,合理確定。進入90年代以后,我國改革的步伐加快,糧價受國際市場影響日益加深,先后大量進口糧食,至1995年,我國累計凈進口糧食2613萬噸,平均價格比國內同期低10%—40%,國內市場糧價連續下跌。
1996年以后我國糧食連續3年大豐收,為了理順糧食價格,就要把農民手中的糧食全部收購到國家手中,把多余的糧食鎖定。為此國家出臺了超值補貼的政策,糧食存得多,補貼得多。1998年以后,我國糧食第一次由緊張平衡轉向結構性過剩,為了避免糧價過低,再次出現賣糧難,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國家又出臺了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手中余糧,糧食企業順價銷售,以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為核心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新政策。此后,糧食價格開始逐步走高,直至2003年糧價大幅上漲。
從以上的糧價改革可以看出,我國的糧價管理有兩大特點。第一、糧食供求緊張,糧價上漲,農業生產不景氣時,強調加強管理。當農業生產好轉,糧食供應充足,糧價平穩甚至下降時,便放松或忽略管理+聽任糧食自由波動。第二、在糧價管理與放開波動不定,糧價疲軟,放開;上漲時又會想到管理。政策上缺乏穩定性,而且要放就全面放開,國家不管;要管就是國家定價,沒有太多的活動余地。盡管這幾年糧食基本上是順價銷售、加之一些市場調節的成份在里面,但是政策上還是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在里面,說明我們對糧食這種特殊重要商品的供求特點認識還不夠。就這幾年影響糧食價格的主要因素分析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二、影響糧食價格的主要原因
(一)退耕還林還草對糧食價格的影響
我國在2000年17個省(區、市)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在2001年繼續進行退耕還林還草試點,任務為退耕造林種草50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種草740萬畝。對退耕還林還草程度不同的農戶,分別給予5年和8年的糧食、現金補貼。對于退耕還林還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種草給予一次性補貼。這一政策,大大地鼓舞了農民生態退耕還林的積極性。但同時也使糧食的播種面積大量減少。自1999年,退耕還林還草及荒山造林達2億畝,耕地總量減少1f乙畝。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們的基本國情,用寸土寸金來形容土地的珍貴,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國家來說很恰當。幾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年下降,已由1998年的5.12億噸跌至2003年的4.31億噸。這幾年,我國維持糧食供求平衡都是靠挖庫存。2003年到現在,我國糧食是求大于供,2003年缺口2000多億公斤,導致我國糧食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目前我國糧食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糧價。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雖然也有豐收,但糧食的供求始終波動不止,糧食價格大起大落,這些與我們沒有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水土有關。我國目前人均占有耕地1.3畝左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現在我國耕地以每年數百萬畝的速度遞減。我國是世界上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之一,這些都對我國糧食生產形成不穩定因素。
未來經濟的發展,使經濟對占地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我們要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兼顧生態的原則,把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放在首位,就要對優質耕地實行重點保護,加強對基本農田保護的動態監測和巡查,確保不能擅,自占用。糧食主產區,要重點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建設。增加保護區內耕地面積,逐步提高基本農田的質量,把基本農田建設成為優質高產糧田。并建立縣級以上各級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庫,和新增耕地指標儲備庫,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補充耕地。進一步制定各種激勵政策,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產業化,形成補償耕地的良性循環機制。
(二)城鎮化建設對糧食價格的影響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時期,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只有30%,而國際上一般此階段的城市化率至少要達到50%以上。如果我國要達到這個水平,城鎮人口要在現在的基礎上增加2.5億,將大大增加對糧食的需求。而城鎮化加快的時期,也是占地最多和耕地減少最快的時期。最近幾年來,盲目建設各種開發區、工業園、占用大量耕地,而有些開發區不具備招商引資的條件,盲目占用耕地,導致大量土地荒蕪,或遭破壞。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的開發區中有4成土地閑置。這也影響到了增產糧食的可能。其實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糧食就一直是供小于求,由于吃庫存,導致市場信號失真。2003年我國糧食首次跌破4500億公斤,2003年10下旬,我國糧食價格實現大的漲幅,高達40%。帶動了一輪農副產品的漲價。
(三)農業的比較利益和絕對利益對糧價的影響
在一定時期內,如果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低于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則表明農業的比較利益低;相反,如果農產晶的價格上漲幅度高于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則表明農業的比較利益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取決于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非農業部門的技術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品的價格和非農產品的價格等多種因素。農業的絕對利益是指農產品的附加值價值或利潤多少,決定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入高低,農業的比較利益和絕對利益是相互影響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非農部門就業勞動力的報酬比較高,而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比較低,因此,農業勞動力不穩定和轉移是影響糧食生產及進一步影響糧食價格的主要原因。其實現階段,農業的比較利益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波動及進一步影響糧食價格波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多,能夠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的勞動力數量還很小。轉移到非農部門的農業勞動力所承包的土地原本不多,一般都轉移給他人耕種。因此在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的情況下,農業比較利益的降低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并不會過多地影響到糧食產量的波動及進一步影響到糧食價格的波動。影響糧食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的絕對利益。對于農民來說,必須有高于成本費用的收益,才會從事農業生產。當農業部門的絕對利益下降,農業生產無利可圖時,一方面更多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另一方面務農勞動力減少,使糧食的生產規模僅僅維持在滿足自家口糧的水平上。糧食產量的減少影響供求,供求的緊張進一步影響糧食價格的波動??梢?,在我國工業化過程中,要保持糧食價格的穩定,就要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要把農業的比較利益提高到非農部門的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合理調節農業的絕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