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糧食貿易量大致是2億噸或者更少些,這個數量基本上只是為了滿足具有購買力的那些糧食進口國對糧食的有效需求,而不是為了解決世界的缺糧問題。世界市場上糧價不景氣的時候,多生產糧食對農場主來說是不合算的。換言之,現有糧食可以保障包括我國在內的國際糧食安全。但是,這并不等于我國有一個供給充裕的國際市場條件,因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糧食生產和貿易優勢的鞏固與發展中國家糧食嚴重不足的矛盾及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足等方面。
目前,發展中國家還有大量營養不良人口。1996-1998年發展中國家的營養不良的人數為7.92億,營養不良發生率停滯在18%。根據FAO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在2001年5月發布的報告評估,在區域一級水平上,營養不良比例最高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在過去的30年中降低營養不良發生率的進展很小。這是對國際糧食市場需求量最大的群體,也是影響我國可進口糧食數量的替代者。
從理論角度來考察,全世界的可耕地大約有32億公頃,現在已開發的為13.7億公頃,尚不到可耕地的50%。假設32億公頃的可耕地全部得到利用,而且復種指數和糧食作物占農作物面積的比例保持目前的水平,即使收獲面積和單產不變,世界糧食總產量也可以提高一倍。
因此,未來單產提高和收獲面積擴大的綜合作用將使全世界的糧食產量至少達到目前水平的4倍,即104億噸。按聯合國的人口預測,世界人口2025年為82.2億,104億噸的總最相當于人均1.27噸;即使人口達到102億的最大規模,人均糧食仍然在1噸左右,這種人均占有水平仍然超過了目前美國的水平。所以,未來的世界不會出現糧荒。因此,我國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但仍然嚴峻的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使國際市場并不能給我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較寬松的環境。
世界的饑餓即糧食不安全不在于糧食生產不足或人口的爆炸性增長,而在于貧窮。貧困把一部分國家和地區排除在世界糧食貿易的市場之外。因為,市場上的商品只能分配給有購買能力的人,而供給和生產由它的價格決定。
1999-2000年世界和我國主糧總產量與口糧消費占總量比例單位:億噸,%
谷物品種 |
年份 |
世界產量 |
世界口糧 消費量 |
世界口糧消費量占總量 |
中國產量 |
中國口糧 消費量 |
中國口糧消費量占總量 |
小麥 |
1999 |
5.63 |
5.49 |
97.6 |
1.11 |
1.165 |
104.95 |
2000 |
5.77 |
5.45 |
95.3 |
1.01 |
1.176 |
116.40 | |
稻谷 |
1999 |
5.86 |
5.69 |
97.2 |
2.01 |
1.84 |
91.59 |
2000 |
5.80 |
5.70 |
98.2 |
1.84 |
1.82 |
98.9 | |
玉米 |
1999 |
5.70 |
|
|
1.28 |
0.613 |
12.7 |
2000 |
5.70 |
|
|
1.04 |
0.510 |
14.4 |
無論需求如何減少,糧食的市場價格都不會下跌到讓處于絕對貧困狀態的人買得起的程度。價格下降只能導致產量減少,而不會導致貧困和饑餓的緩解或消除。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發達國家少吃或不吃畜產品,節省下來的飼料糧也不會轉變為窮人的口糧,而只能表現為糧食減產。這是由目前窮人的購買能力和糧食生產的產㈩成本曲線決定的。
從購買國際糧食的國家外匯支付能力來說,我國每年農產品貿易的順差,就足以進U幾千萬噸糧食。我國的糧食進口用匯,占我國出門總值的比重歷來很低,僅1%左右,1998年為0.396%。若用糧食凈進口的用匯占當年出口總值的比率來計算的話更是微乎具微。據測算,到2010年我國的出口總值可能達到5000-6000億美元,即使根據較悲觀的說法,2010年我國需要凈進口0.6億噸糧食,若當時糧食價格比現在上升50%,約需用匯180億美元,也僅占3%左右。并且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現在和將來都會是雙向的,且多數年份是順差,如1997年是49.5億美元,1998年是55億美元。進口糧食用匯是不存在問題的。
國際經驗表明,糧食需求的靈活性與人均收入水平具有正相關關系,即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解決糧食需求的靈活性越大。凡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沒有遇到糧食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我國經濟經過20多年的快速增長,扶持糧食生產的經濟能力和購買糧食的外匯儲備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從而在處理糧食生產和進口的關系上有較大的靈活性,不會出現在國際市場上無力購買糧食國內又生產不足的情形,以致出現連維持溫飽的糧食需求也得不到滿足的狀況。
2.我國糧食出口將促進國內外糧食互動,從而更有效地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2001年5月美國農業部大幅修正對我國國內谷物消費量和庫存的估計。由于我國庫存的大幅修正,全球小麥和玉米庫存也相應地上調,2000-2001年度全球小麥庫存上調了40%,由4月預測的1.1361億噸上調到了].5871億噸,玉米庫存也由4月預測的1.0584億噸上調到1.5530億噸,上調了46%。此外,改革以來我國農戶也擁有數量可觀的存糧。這些為我國糧食的出口提供了物質基礎。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玉米在口糧消費小的比例很小,在口糧外的玉米剩余量每年都在1億噸左布。如果把前述的我國現代工業飼料糧中的原料全部看作來源于玉米的話,那么我國每年的玉米剩余量仍然高達0.56億噸。其主要的流動方向就是出口。
我國糧食出口的目標地主要集中在港澳臺和周邊東北亞的韓、日、俄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土地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都不明顯,加上我國所處地域和區位等原因,東北亞和東南亞一直是我國糧食和農產品的傳統出口市場。例如2000年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有74%是出口到上述地區的。并且在缺乏充足的非農就業渠道的情況下,保障我國的糧食出口是提高我國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我國農產品中,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很大優勢,而耕地密集型的糧食大多缺乏比較優勢。因此,應積極調整我國農業和糧食產業結構,根據糧食生產的國內和國際比較優勢的原則,調“優調減糧食品種和面積,更深入地參與糧食生產的國際分工和更多地開展糧食國際貿易。其次,我國糧食總量中仍有一半多是農民自給自足部分,農民收入的貨幣化程度雖有84%,但是,主糧消費外購的僅13%,自給自足份額高達87%。在我國廣大內地,單位體積重量價值極低的糧食的儲運購銷等交易費用并非一般農民所能承受。農民自給自足實際成本與具有全球優勢的美洲、大洋洲輸入糧食價格之間的差價,將使目前我國糧食微弱的絕對優勢演變成顯著的地區性絕對優勢。即使完全放開,短期內我國也不會出現糧食大量進口的格局。第三,我國是個人口和糧食消費大國,這決定著她不僅是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接受者,而且,還是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影響者。如我國糧食的“鄭州價格”。我國大量進口糧食,短期內會抬高同際市場糧食價格,繼而抑制我國糧食的進口。第四,從貿易自由化效應看,影響貿易的農業補貼分步取消以后,目前國際市場因發達國家的大量補貼被人為壓低的糧價將上升。尤其是糧食生產早就喪失任何優勢、與我國一樣地少人多的歐洲和東亞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將讓出原本由國內供應的糧食市場空間。這樣,一向處于負保護狀態下的我國糧食,有一個價格上漲的空間和填補國際市場的機會。因此,從提高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和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三農”問題的角度出發,推動我國糧食和非糧食類農產品的出口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