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獨家視點 » 正文

談飼料糧在糧食安全中的特殊功能

  作者: 來源: 日期:2004-11-24  
    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國人“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的意識日漸淡化。消費者家中無存糧心里不慌張,種糧農民出現合理的分流。糧食集中產區肩負著重大責任,優質糧食產業帶建設的任務艱巨而急迫。必須采取得力的措施,促進國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增強。

     消費者不存糧,綜合生產能力必須有保障

     城里人:家無存糧,心里不慌。過去,城市居民糧票按月供應,隨即購買,家中存糧不可能很多。平時粗、細分裝的面袋子和米袋子里的糧食加起來也就十幾公斤。只有到了年底、年初,為了對付糧票過期作廢的問題,才整袋買米買面,家中糧食往多了說也就幾十公斤。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居民家中存糧是一個高峰。這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副食品敞開供應,人們收入增加,購買力提高,糧食的直接消費逐漸下降。但富余下來的糧票買糧總能便宜幾分錢,就買糧回來放著,過一過“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的日子。二是糧食漲價,出現市民搶購米面的陣陣風潮,吃的少了,買的多了,家中存糧量自然也就大了。三是幾乎所有的機關和不少的企事業單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派專車到產區拉米拉面,回來作為福利,分給職工整袋的米面。實權部門則是地方有關單位送貨上門,每個職工至少會分到整麻袋的100公斤優質大米。這在當時成為人們比較單位之間福利好壞的重要砝碼。城里人終于不再受糧店粗細供應比例的限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選上述幾項加起來,城里人每戶存糧有150公斤左右。按當時年人均消費糧食97~130公斤來推算,家中存糧夠吃半年。與此同時,國營糧店的銷售量逐年下降。到了90年代后期,多渠道經營糧食,糧食零售業中個體戶唱起了主角。

     10年之后的現在,城市絕大多數家庭存糧不足1個月,吃多少買多少,超市零售米面都是幾公斤的小包裝。即使買糧之后,家里最大存糧量也就10公斤左右。近3年城鎮居民年人均糧食購買量只有79公斤,糧食直接消費減少,遇有特殊事件,參與搶購米面的由過去的多數人變為現在的極少數人。比如去年北京非典期間搶購現象只持續了幾天。無論如何,如今的城里人,“家無存糧,心里不慌”。按3.77億非農業人口或5.24億城鎮人口推算,如今城鎮居民家庭存糧比10年前減少125億~175億公斤。人們不搶購并不等于不消費。居民家里不存糧,人人天天要吃糧。中國生產的糧食養活13億人口不成問題。城市居民不存糧成為常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建設和維持也應該進入常態,應對突發事件的糧食加工能力、緊急調運能力不能不在狀態。

     鄉下人:手中有錢,家不存糧。中東部農村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大部分農民進廠務工,主要從事第二產業,靠做工謀生。人均耕地少,生產一點糧食,不夠自食,家中不但不存糧,還要從市場買糧吃。有的只種一點菜地,全部口糧都從市場購買。第二種情況是足夠的土地,大部分甚至全部用來種瓜、種果、種菜,經濟效益高。比如渤海灣、西北黃土高原兩大蘋果優勢產區,各個城市郊區的菜農以及農業大縣的蔬菜、名品瓜果集中產區的大部分農戶,口糧也主要從市場購買,家中自然不存糧。

     種糧人:價高多種,價低少種,不敢多種,不會不種。農民多數都種糧,尤其是北方外出打工的農民,地里種糧的比較多。一是確保家中老小全年的口糧,二是種糧省工。小麥田間管理簡單,主要就是播種和收獲。舉家外出的農戶,更是選種小麥。秋種、夏收回去兩次就干全了一年的農活。能收多少算多少,附帶增加些農業收入。一般農戶承包地種什么作物,選擇的余地比較小。種菜,尤其是種大棚菜,一次性投入大,不是所有的農戶都能投得起。栽植果樹,前期連續幾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種藥材等其他經濟作物,一旦銷路有問題,則血本無歸。種糧效益最差,但一般不會虧本,銷價不劃算,存在家中兩三年照樣能吃能賣。出現這種情況時,農戶不是少種,便是少投入,地里的糧食不會不種,但不敢多種。

     價高多種是一種經濟現象,尤其種糧這個群體是中國最大的群體,而且在多數農民沒有新的就業門路的情況下,好價錢之后常伴有農民的賣糧難。在什么都不能種的情況下,農民還是種糧,真正靠農業養家糊口的農家,怎么都不會讓地荒著。

     飼料糧在糧食產需平衡中的調節功能

     中國的飼料糧供應有很大的缺口,未來飼料糧供應還面臨很大壓力。西方發達國家的飼料工業均為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美國的飼料工業排列在十大工業之內。在世界發達國家,飼料糧多是專用品種,而在我國主要用于飼料的玉米則集口糧、飼料糧和工業用糧于一身。原來70%的玉米用作口糧,如今玉米的70%則用作飼料糧。1991年我國玉米總產量第一次超過小麥。1998年以來,每年玉米生產量都高于小麥。2002年起玉米的播種面積也開始大于小麥。玉米能成為中國第二大糧食作物的最大拉動力,就是畜牧業發展擴大了飼料糧的需求。

     人們視稻谷喂豬為浪費。可如今在南方農村,主婦做飯時會有意識做多點,人吃剩的統統喂豬。當然,大量用作飼料的稻谷還是直接粉碎飼養畜禽的。稻谷成為飼料糧第二大來源。小麥是北方人的主食,面粉更是北方農民的細糧。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民磨面用100公斤麥子留1公斤的麩皮,磨200公斤的麥子也是留1公斤的麩皮。家庭條件好的,麥麩直接喂豬;家里糧食不夠吃的,上次磨面剩的麩皮,保存到下次磨面時摻進去多出1公斤面粉。不少農家還把國家獎售給養豬戶的八五“洋面”的麩皮,拉到村里加工廠再次磨面。只要能篩下去的都是面粉,人搶豬料吃。這些年,部分農民收了麥子全部賣給糧站,平時吃一袋面買一袋。自己磨面的也只出七成面,剩下三成麩皮就是豬飼料。

     顯然,稻谷、玉米、小麥都是口糧,也都能用于加工飼料。具體做什么用以及各占多大比例,一切都取決于糧食供給總量和口糧的保障程度。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