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供給方面來看,當年新增供給能力明顯提高,總量供給充實,但后市供給仍然偏緊,部分品種缺口較大。主要呈以下特點:
1.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特別是主產區增幅更大,扭轉了連續七年下降的局面;
2.2004年糧食全面豐收、大幅增產,總產量估計達到4.695億噸,同比增加388億公斤,而且國內各品種普遍增產,主產區絕大部分增產;
3.2004年部分地區旱災嚴重,旱情持續時間長,但影響相對較小;
4.2005年糧食生產能力仍將繼續提高,糧食總產量可能會達到4.85億噸左右;
5.當前國內新增供給能力大幅提高、產需缺口明顯縮小,但仍存在較大缺口;
6.當前國內庫存大幅下降,目前處于較低水平,2005年還將繼續下降,但減幅明顯下降;
7.當前國內庫存降幅趨緩,國內存糧仍然比較充足,庫存結構改善,有效供給能力提高;
8.當前國內庫存地區結構、品種結構仍然不合理,產需矛盾比較突出,但在宏觀調控下,產銷區供需矛盾明顯緩和;
9.當前供應旺季上市量充足,節前供給強于需求。
二、當年新增供給不足當年需求,產不足需缺口仍然較大,但已明顯縮小,后市需求可能平穩增長,總量需求仍然略強于總量供給。主要呈以下特點:
1.國內消費水平趨穩,需求總量平穩略增;
2.目前國內需求已由強盛轉為穩中趨弱;
3.糧食消費由強轉弱、消費需求結構也有所變化;
4.口糧消費水平下降幅度減緩,需求趨于平穩;
5.食品工業用糧保持增長勢頭,但總量需求所占比重較低;
6.飼料需求增長減速,總量需求不足;
7.增加進口、減少出口,成為凈進口國;
8.國內糧食供需矛盾緩解,但仍然偏緊;
9.當前節日需求旺季不旺,需求增長不強。
三、2004年政策對糧食生產和價格構成強力支持,市場面保持強勢;2005年政策依然有較強的支持,但將有所減弱;市場則將由強勢轉為平穩。主要呈以下特點:
1.“兩減免、三補貼”政策扶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市場趨穩;
2.國家制定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將繼續對市場糧價起到關鍵性提升和穩定作用;
3.全面放開市場,促進糧食流通,增強了市場平衡能力;
4.增儲增收和輪換拋售政策對市場產生明顯影響;
5.國家將繼續通過進出口政策平衡國內市場;
6.市場心理繼續由高度看漲轉向看穩看弱;
7.國內國際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支撐市場的因素有強有弱,但總體已由強轉弱、今后將由弱轉穩。
四、2004年糧價先漲后落趨穩,2005年糧價總體走勢以平穩為主,振蕩回落為輔。主要呈以下特點:
1.市場糧價已有很大漲幅,再漲不易;
2.區域性供需矛盾繼續存在,特別是個別產需缺口較大和存量相對薄弱的品種,在節日和青黃不接時期的需求旺季,局部地區和短期內可能出現較大幅度上漲,但這種機會出現的概率大大減少;
3.2005年糧價基本走向:維持相對高位、有所振蕩回落;
4.小麥面粉價格保持相對高位有所振蕩回落;
5.稻米價格保持相對高位有所振蕩回落,節后早稻可能有所走強,節前優質稻米和粳米將保持高位堅挺;
6.玉米價格將繼續保持弱勢,節后還有繼續回落可能;
7.大豆市場趨于理性,大漲大跌的機會減少,節后總體仍將保持低位運行;
8.油脂價格繼續保持低位小幅振蕩。
五、稻米
1.2004年稻米市場價格走勢特點:
受連續多年面積和產量大幅減少、國內稻米庫存大幅下降、國內稻米供給趨緊、需求增強的影響,上年10月份國內稻米價格曾出現大幅上漲行情,上漲幅度在糧食品種中最大;年末有所回落后便保持平穩至2004年初,2004年春節后的2月上中旬,稻米價格再次呈現大幅上漲的走勢,進入3月份后,漲勢加速,3月中下旬創歷史最高點;3月下旬后,4-6月份繼續振蕩回落;進入下半年后,在政策價格的支持和收購需求增強的情況下,稻米價格開始持續回升,8-9月達到今年次高點;10月份后,受新糧豐收上市和收購需求減弱的影響,價格開始小幅回落,11-12月份基本上以小幅振蕩、跌略強于升為主。
總體來看,國內稻米價格呈如下特點:前三季度以上漲為主,而四季度以回落為主;稻谷收購價格強于大米,早稻強于晚稻,優質稻米強于普通稻米,粳稻波動幅度大于秈稻;產區價格相對較低,銷區價格相對較高。
2.2005年稻米市場影響因素分析
展望2005年的形勢,稻米市場主要受到如下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方面是稻米供給明顯增強;二方面是總量需求趨于平穩,采購、消費需求由強轉弱;三方面是政策在支持糧價走高的同時,客觀上也對糧價有一定的制約,且這種制約作用在逐漸增強;四方面是市場相關因素變化對稻米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明顯減弱。
3.2005年稻米市場價格走勢預測
綜合上述供給、需求和政策、市場等方面因素來看,2005年稻米價格總體上以相對高位平穩運行中小幅振蕩回落為主基調。
分品種來看,早稻收購價格將以平穩中小幅振蕩回落為主,但仍保持相對高位運行;晚稻收購價格將在目前價位平穩運行;大米價格先落后漲,振蕩幅度較大;優質稻米,保持堅挺走勢,漲勢可能強于其他品種;粳米價格將穩中趨降。總的來說,原糧價格略強于成品糧,年前弱于春節前,春節后弱于春節前,早稻強于晚稻,優質稻米強于普通稻米,主銷區強于主產區為主。
從時間上來看,進入2005年后,稻米價格將在采購進貨需求的拉動下,出現再次上漲,但目前市場惜售,或對節前價格預期過高,可能導致春節前上市量增加,特別是國家加強東北糧食的調運,將明顯增強春節前的稻米供給,從而壓制價格的漲幅;春節后需求趨淡,價格會回落,不過節后產區貨源和銷區存量都減少,如此采購、補充庫存仍將較強,市場需求將使價格保持較強的走勢;早稻上市前,價格波動和振蕩回落的幅度可能較大,波幅主要看早稻生產情況,估計以落為主,2005年總體價格水平會低于2004年。
從地區來看,部分地區受旱情影響較為突出、2004年稻谷增產幅度不大,且還有所減產的地區如廣西、廣東等地區的稻米價格將相對較高,走勢與產區會有所不同和相對較強;其次是部分銷區如浙江、廣東等產需缺口較大,供需矛盾相對突出,價格波動幅度也會相對明顯;而增產幅度較大且又是主產區,如江西、湖南等地區價格應以穩中略落為主,但在其他地區需求的拉動下,價格仍將在相對高位平穩運行。
六、麥粉
1.2004年國內小麥、面粉市場價格走勢特點:
與稻米走勢一樣,自2003年10月份起到目前,小麥、面粉價格也曾出現兩次大幅上漲行情,另外還不時出現小幅波動,這是與稻米略有差異的地方。1-3月以穩中上漲為主,3月份達到最高點,接近或達到上年10月份的最高價位;4-6月份以小幅下跌為主,7-9月先落后升,7月份價格基本與6月份持平,但8月份后開始一路小幅走高,9月底10月初達到今年次高點;10-12月以先落后穩再略升為主。
2.2005年影響因素分析
展望2005年的形勢,影響小麥、面粉市場的主要因素有四方面:
一方面,供給能力增強,但供需平衡中略顯偏緊;二方面,小麥、面粉需求減弱,但需求保持平穩增長;三方面,政策對小麥價格支持作用較強,但將逐步減弱;四方面是市場因素的影響將由強趨穩趨弱。
3.后市走勢預測
預計2005年小麥面粉供需基本平衡,但隨著時間推移,供給將稍顯偏緊,價格也會反復出現小幅上漲行情;春節后需求趨淡,價格將出現回落;明年夏糧極有可能繼豐收增產,且如果天氣正常的話,增產幅度將較大,如此價格將出現較大的波動,估計以回落為主,但回落幅度又受到政策的有力支撐;夏糧上市后將保持相對平穩。目前市場大多看漲后市,但筆者認為后市升幅有限。
七、玉米
1.2004年市場價格走勢特點:
自2003年新糧上市后,國內玉米價格就一路下跌。2004年的1-3月份,玉米價格相對平穩,3月份出現短期大幅上漲,產區最高價格達到1500元/噸左右,銷區最高價格達到1800元/噸左右,但僅維持一周的時間,而且成交較淡;4月份開始加速下跌,之后便一路小幅振蕩回落;7-9月份基本上以平穩略跌為主,8月份后,南方玉米上市,價格便又開始一路小幅下跌,到9月中下旬,國內產區玉米開始陸續收割上市,促使玉米價格再次加速下跌。至12月份玉米價格已處在今年以來的最低點,比新糧上市前的9月份下跌10%左右,比今年3月份和上年10月份的最高價格下跌400元/噸左右,產區收購價格低于上年同期價格,產銷區陳玉米價格跌幅更大,銷區新玉米價格也略低于上年同期。
除3月份受糧食價格全面上漲的拉動出現短期大幅上漲外,全年總體走勢特別是第四季度后基本上呈下跌態勢,但前三季度相對平穩,第四季度跌幅加大、跌速加快。
2.2005年市場影響因素分析:
展望2005年的形勢,總體上將以弱勢為主,維持低位小幅振蕩運行。
從供給來看,國內玉米全面豐收;目前正是玉米全面上市旺季;關內地區和南方銷區本地玉米供給期長、供應充足,東北玉米受到沖擊;2004年玉米產需基本平衡有余,庫存糧消化不大;東北產區陳糧壓力明顯,新陳糧銷售壓力大;糧食全面豐收,對玉米需求有所制約;放開市場,邊購邊銷意識比較強;國家糧食集中調運,南方供需平衡;產大于需,供大于求明顯。全球豐收,國際價格低迷,不利出口。
從需求來看,禽流感打擊養殖業,未來仍可能發生;出口政策變化,出口大幅下降;養殖業淡季,需求相對平淡,需求明顯偏弱;玉米增儲收購需求較弱;價格低迷,市場看淡后市,出庫積極,采購庫謹慎;政策性需求基本不存在;節前養殖旺季,玉米需求增長且比較集中;轉化加快。
從市場因素來看,前期惜售突出,后市趨弱;看跌心理趨同,購銷行為變化;全球豐收,國際市場低迷。
另外從其他因素來看,也影響玉米市場需求和價格將在低位運行。
八、大豆
1.2004年市場價格走勢特點:
2004年3月份大豆價格出現大幅上漲,3月末4月初達到最高點,產區收購價格達到3400元/噸左右,入廠價格達到3700元/噸左右,進口大豆到港價格接近4000元/噸,進入4月下旬后,隨著國內糧價的全面回落,大豆價格也開始一路下跌,國產大豆價格跌幅在100元/噸左右,進口大豆跌幅在200元/噸左右;進入下半年后,大豆價格雖然有所下跌,但在9月上中旬前,國產大豆基本保持相對平穩,僅下跌100-200元/噸,而進口大豆下跌幅度稍大,達400-600元;其間國產大豆曾出現一定波動,但波動幅度也在100元/噸左右,而進口大豆波動幅度較大,達200元/噸左右;9月下旬末,國產大豆收購價格在2700元/噸左右,入廠價格在3000元/噸左右,均比3月末最高價格跌去700元/噸,進口大豆港口價格在3100元/噸左右,跌去900元/噸;新豆上市特別是進入10月份后,大豆價格繼續加速下跌,10月份和11月初為年內最低價格,產區收購價格在2400元/噸左右,入廠價格在2700元/噸左右,進口大豆港口價格在2800元/噸左右,均比9月下旬末下跌300元/噸;11月中旬后國產大豆價格出現小幅反彈,升幅在100元/噸左右,進口大豆價格保持平穩;12月份國產和進口大豆價格基本上保持低位相對平穩。
自第二季度開始,大豆價格一路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國際市場大豆豐收,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一路下滑,;二是國內宏觀調控發揮作用,大豆進口下降,豆油進口大幅增加;三是大豆進口價格過高,大豆加工壓榨出現嚴重虧損;四是大豆進口趨于理性;五是國內大豆豐收增產,新大豆全面上市,六是國內養殖業發生嚴重的禽流感,豆粕價格下跌,大豆需求下降。
2.2005年國內大豆市場影響因素分析:
2005年國內大豆價格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
首先是國內外大豆供給充足,最突出的表現在國內外大豆普遍豐產;其次是大豆需求明顯減弱,最突出的表現在中國大豆需求的平穩下降;再次是進口中的不確定因素和市場因素,最突出的表現在市場低迷、價格下滑和進出口政策的變化。總之,在上述因素中,供給因素已基本確定后市大豆價格仍將繼續維持相對弱勢運行;國內大豆需求特別是豆粕、豆油的需求刺激因素能否有效放大,是決定大豆價格漲跌的關鍵因素;而進口的不確定性因素將影響大豆價格的波動幅度。
九、食用油
1.2004年市場價格走勢特點:
2004年國內油脂市場出現較大的波動,基本上呈下跌的態勢。以國內豆油出廠價格為例,1月份豆油出廠價格基本上保持在7100-7200元/噸;2月份正值春節期間,從上旬末開始,價格上漲,2月份價格在7400元/噸左右,上漲200元/噸左右,2月末價格有所回落,下跌50元/噸左右;3-5月中旬基本上保持在7000-7300元/噸,但這期間東北產區價格相對較高,在7300元/噸左右,而華北和南方地區則在7000元/噸左右;5月中旬后至7月中旬,國內豆油價格下跌幅度加大,7月中旬初國內東北產區豆油價格已下跌到6550元/噸左右,而華北和南方地區下跌到6100元/噸左右;從7月中旬后期開始,國內豆油價格出現強勁反彈,7月中下旬繼續回升,下旬末,國內東北產區豆油出廠價格達6900元/噸,其他地區在6300-6400元/噸,回升300元/噸左右,但南方港口價格回升幅度較小,在100元/噸左右;9月上旬前基本保持平穩,中旬后開始小幅下跌,進入10月份后,出現大幅下跌,國內豆油出廠價格最低跌到5400-5600元/噸,比9月初下跌700-1500元/噸,其中東北產區跌幅最大,而南方銷區跌幅最小;11月初和12月初后出現兩次小幅反彈,反彈幅度在200-400元/噸,其中東北產區反彈幅度較大,而華北和南方地區反彈幅度較小,之后便保持大體平穩;年末國內豆油出廠價格在5900-6000元/噸,比年初下跌1200元/噸左右,年末豆油油價格基本趨穩,產區價格與銷區價格差距縮小,不到200元/噸。
2004年國內油脂總體呈下跌趨勢。在主要油脂品種中,以豆油價格波動幅度最大,菜油價格與豆油基本一致,其次是棕櫚油,跌幅比較小是花生油,一直保持相對堅挺。
2.2005年市場影響因素分析
預計2005年國內食用油價格還將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低位小幅振蕩運行,大漲大跌都不太可能,不過下跌的空間已不大,而反彈的機會增加,預計春節前價格將有所上漲。
一方面是2004年國內外油料產量增長;二方面,國內外油脂產量大幅增長;三方面,國內油脂進口量大幅提高;四方面,食用油消費增長趨于下降;五方面,國內食用油總量供給大于需求;六方面,國內油脂行業生產過剩、加工壓榨壓榨利潤縮小、資金不足、市場低迷,促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七方面,由于油料、油脂進口不完全由國內市場決定,國際市場存在較大的變數,波動將繼續存在;八方面,國內油脂仍然存在較大的產需缺口,可能促使進口油脂繼續大幅增加,也有可能促使壓榨潛能得到發揮提高,從而繼續增加國內油脂供給量;九方面,目前價格處于多年來的低價位,后市再跌的空間有限,而油脂市場不確定的變化較多,如果市場出現一些變化,就能引發價格反彈,因此后市反彈空間拉開,且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反彈;十方面,食用油消費的季節性還是比較明顯,節日需求旺季,一般都會刺激價格有所上漲,但當前供大于求,價格仍將低位振蕩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