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億美元的逆差并非偶然。除了糧食進口制度、禽流感等短期影響之外,專家認為,糧食產需缺口,新的貿易壁壘是逆差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逆差的出現(xiàn),與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并不明顯也有很大關系。
中央財經(jīng)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認為,中國農產品出現(xiàn)大的逆差有多種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去年農產品的進出口結構有了比較大的變化,最突出的是在2003年的時候我們還出口了超過2000萬噸的糧食,但是去年我們卻進口了800萬噸糧食。陳錫文估計,國內糧食產需缺口在一個階段內還會存在,所以糧食進口大于出口的現(xiàn)象大概在一個時期內還會持續(xù)。
資料顯示,2004年國家發(fā)改委確定的糧食、棉花進口關稅配額量,比2003年確有較大增長。2004年確定的配額量分別為:小麥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棉花89.4萬噸;而2003年的配額量則是:小麥905.2萬噸,玉米652.5萬噸,大米465.5萬噸,棉花85.625萬噸。在2005年,國家發(fā)改委確定的配額量與2004年完全一致。
不能忽視的是,2005年,我國農產品關稅水平將降至15.35%,而世界農產品關稅平均水平為62%,我國將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之一。農產品貿易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在逆差苗頭初現(xiàn)時,業(yè)內專家就曾指出,必須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否則一旦逆差持續(xù)增長,勢必會對中國農業(yè)和農民就業(yè)帶來不小的沖擊;有測算顯示,我國農產品出口每年直接解決中國1600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yè)。
實際上,擴大優(yōu)勢農產品的出口,也一直為決策層所高度重視。在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明確提出了,“要進一步完善促進我國優(yōu)勢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在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三農問題”仍是重頭戲,“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優(yōu)勢農產品出口,擴大農業(yè)對外開放”,仍在其中。
在具體措施上,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馮興元認為,國內對農產品的“黃箱補貼”(即保護性補貼,如對糧食等農產品提供的價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補貼,通常會對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造成直接明顯的扭曲性影響)過低,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國外的補貼相當厲害,歐盟、美國都是大量地給農場主補貼,大農場主得利越多,他出口的價格也越低。”
農業(yè)部有關人士表示,將會用足用好WTO“綠箱補貼”和“黃箱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業(yè)的支持保護力度。
“中國政府最終承諾的黃箱補貼數(shù)額相當于農業(yè)生產總值的8.5%。目前,中國政府盡管給了農民一些補貼,但是和我們向世貿組織承諾的8.5%的生產總值相比,遠遠沒有達到。”陳錫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