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
1.繼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8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明確決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再延長30年不變,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幾十年中,農戶家庭生產組織仍是我國農村的一種基本經濟組織形式。
2.減免農業稅。為了調動糧食主產區農民生產積極性,減輕農民負擔,國務院決定從2004年起,逐步降低農業稅率,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五年內取消農業稅,并確定吉林、黑龍江省為免征農業稅的改革試點,免征農業稅一步到位;河北、內蒙古、湖南、湖北等11個糧食主產省區降低農業稅率3個百分點,沿海及其他有條件地區也可進行免征農業稅試點。農業稅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全國大數就是71.8億元。
3.建立直接補貼制度。為了規范補貼方式,減少中間環節流失,國家決定從2004年起,將過去通過保護價格給農民的間接補貼改為直接補貼,每年從現有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不少于1/3的資金,用于對主產區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目前全國糧食風險基金包干基數13個省市大數是300億元,1/3就是100億元。
4、實行良種和購置農機具補貼。2004年在繼續實行大豆、小麥良種補貼基礎上,把良種補貼試點范圍擴大到水稻,黑龍江、吉林對玉米也實行了良種補貼,吉林省在中部產糧大縣實施300萬畝專用玉米良種補貼,每畝補貼10元;另外,國家對糧食主產區農民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
5.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推廣優質、高產糧食品種,進一步提高玉米統一供種率和良種覆蓋率,加快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玉米地膜覆蓋,以及早作節水、化肥深施等技術的應用,搞好先進實用技術的組合配套,提高普及率和到戶率。
6.加強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確定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出讓金,用于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啟動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國家優質專用糧食基地。為了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2004年中央投向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將超過500億元,在資金投向上,堅持向西部地區傾斜,向糧食主產區傾斜。
7.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肅查處違法占用和破壞基本農田行為,加強土地整理,合理開發土地,確保耕地占補平衡。現有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土地復墾資金等相對集中使用,向糧食主產區傾斜。繼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糧食主產區,確定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出讓金用于支持農業土地開發政策。
8.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加強對化肥出廠價和流通環節進銷差率、批零差率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幅度,降低化肥零售價格;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這些糧食生產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強,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這些政策集中向農民和糧全市經營者和消費者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糧食生產,鼓勵糧食主產區和農民多生產糧食,生產優質糧食。農民種糧國家給補貼,它必將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持續發展。同時從這些政策中,糧食經營者和消費者也可以解讀出這樣一個信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糧食包括玉米生產將持續發展,產量穩步增加,國內玉米供給是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