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美清將出席在福州舉行的“2005飼料市場發展高層論壇專題報告會”。他說,促使國人口糧消費轉向的過程中,飼料工業功勞不小。人們總以為飼料工業是耗糧大戶,其實,飼料工業更是節糧大戶。
白美清算了兩筆帳,一筆是節糧帳。配合飼料問世以來,飼喂配合飼料比飼喂單一糧食飼料減少糧食消耗25%-30%,飼料工業一年就可節省飼料糧1000多萬噸。
再一筆是菜籃子帳。人多吃了動物蛋白,就少吃了糧食。統計資料表明,我國農村人均口糧目前為233公斤,城市人均糧食消費量由1978年的160公斤下降到2004年的77公斤,20多年來,我國糧食消費量并未因人口的增長而增長,而是在谷物消費量降低的同時,肉、蛋、奶、水產品的消費量相應上升。
從1995年到2004年的最近十年,國人人均肉類占有量大約提高了21公斤,人均水產品占有量提高20公斤,人均禽蛋占有量提高9公斤,動物性食品上升的數量與谷物消費下降的數量基本相當。
科學實驗和飼養經驗都說明,人和畜禽雖然都吃糧食,但對糧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過去70%的玉米用作人的口糧,如今70%以上的玉米則用作飼料糧。飼料用糧要求粗糧化、高產化、品種多樣化,而人的口糧消費明顯朝著數量增長減緩,向高質量、精加工轉化。
從“人畜同糧”走向“人畜分糧”,催動著種植業結構的優化。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一些地方就開始試點,變“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種植結構為“糧食-飼料作物-經濟作物”三元種植結構。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又推動國人口糧結構的進化。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飼料工業的發展,多種農業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資源的不足。比如用玉米喂牛就比較合算,牛吃玉米青貯營養更好一些。作為飼料用糧,在玉米未成熟時收割更好,這樣還可以縮短作物生長時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如氨化青貯秸稈的開發利用來養牛,可節省2/3的飼料糧。我國年產秸稈約5.7億噸,如果將其中的1/4經氨化用作飼料,每年可節省幾千萬噸飼料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