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農業農村經濟運行與發展面臨的各種條件和自身的規律性變化,2005年農業將繼續為實現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目標發揮積極作用。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將增長3%,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14%左右,第一產業和鄉鎮企業增加值總和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城鎮化水平估計為43%左右;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可能下降到33%以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可能縮小,甚至重新出現順差;糧食總產量可能突破4.8億噸;多數農產品供求平衡比較寬松,市場價格下降可能性增大;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可能回落到5%左右。
綜合來看,2005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變化雖然受到2004年度延續性的影響,但是進一步上升的難度明顯增加,可能性減小,尤其是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兩方面的增長都可能出現回落。在農業農村經濟可能出現轉折的階段,避免大起大落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業與國民經濟
2005年,我國農業仍然會成為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積極力量,消費者和下游農產品加工企業將從充足的農產品供應中獲益,農民仍能從農產品銷售中獲得較好的收入。但是,2005年下半年后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甚至出現明顯的不利因素的可能性增大,農業基礎的脆弱性更加顯現。
受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動長期趨勢影響,農業增長仍然會比非農產業慢。估計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將恢復到常年的平均水平,較2004年增長3%左右,按不變價格計算將達到2.2萬億元。增長主要來源于農產品增產,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4%左右。2005年鄉鎮企業仍然會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第一產業和鄉鎮企業增加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雖然可能略有下降,但仍然能夠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
2004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41.8%,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規模為時間序列,按照二階自回歸模型,估計2005年我國鄉村人口可能會下降到7.5億人以下,城鎮化率在43%左右。
農民需求不旺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影響著經濟快速增長。2004年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會成為2005年農民消費增加的有利因素。預計2005年農村消費品零售額繼續保持2位數增長,總額達到2萬億元左右,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可能降到33%以下。餐飲業仍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繼續改變和在外用餐中消費的食品增多,新食品經濟加快形成。
2005年農產品進口將繼續增長,出口壓力增大。國家將通過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培育農產品出口重點企業、健全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制度等措施,促進農產品出口政策體系的完善。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將有助于擴大農產品出口。估計2005年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逆差可能縮小,甚至可能再度出現順差,糧、油、棉等凈進口數量會有所下降。
二、農業經濟運行
1.糧食供求可能實現當年產需平衡。2005年國家在糧食宏觀調控方面的目標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既要防止糧食價格下跌,避免對農民增收造成不利影響;又要防止糧食價格暴漲,妨礙通過宏觀調控實現全國物價總體水平的穩定。政府確定了糧食調控政策的目標是既要重視切實保護和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增產,又要高度重視防止糧價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顯然,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既實現增產又確保價格不下滑的難度比較大。
我國糧食年總需求大約4.8億噸,年增長率不到1%。盡管國家糧食生產的基礎仍然比較薄弱,但2005年糧食還將進一步增產,預期可突破4.8億噸,基本實現當年產需平衡。
我國糧食消費中盡管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保持一定的增長,但城鄉居民口糧消費總體上趨于減少。近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家中購買的糧食和在外用餐中消費的糧食折合成原糧估計為105公斤左右,按照42%城鎮化率估算,2004年城鎮居民全年消費的糧食總量約為6000萬噸;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糧食222公斤,全年消費的糧食總量近1.65億噸;綜合城鄉居民口糧消費,人均173公斤,年總消費量約2.3億噸原糧;飼料糧約1.8億噸;口糧和飼料糧合計約4.1億噸;再考慮到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糧食損耗等因素,2005年國內糧食需要量在4.8億噸左右。
糧食價格回落的壓力越來越大。進入2005年,我國糧食供求總量已經基本實現平衡。如果2005年糧食實現當年產需平衡,那么隨著物價總體水平逐步回落,糧食市場價格下降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大。一方面,世界糧食豐收,國際糧食價格穩中有降,這一變化會傳遞到國內市場;另一方面,糧食價格與物價總體水平高度相關,糧食消費價格上漲率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的相關系數為0.901。1997年至2003年糧食價格不斷下跌和持續低迷與我國多年的通貨緊縮有很大關系,國內外市場價格下降最終必然促使國內糧食價格回落。如果2004年糧食增產和糧農增收兩個目標相互促進,那么2005年這兩個目標之間的沖突可能顯現。
2.其他多數農產品供求平衡可能比較寬松。2005年我國城鄉居民植物油消費量約為1000萬噸。植物油與油料之間的多年平均比例為17%,按照這一比例,估計需要油料5900萬噸左右;而2004年我國油料總產量加上進口大豆、國產大豆已經明顯超過6000萬噸,再加上凈進口的600多萬噸食用植物油,估計2005年我國油料總量供求平衡比較寬松。由于油料增產和進口幅度相對較小,且存在結構性供求缺口問題,估計2005年油料仍然保持小幅度增產。
2005年1月1日起各國將取消紡織品配額管理,這將給我國紡織品出口帶來更多的機遇。估計2005年棉花總需求約800萬噸,而2004年國內棉花總產量和凈進口棉花兩項合計數超過了800萬噸,因此國內棉花的供求平衡關系也比較寬松。但由于2004年棉花總產量和進口量已經使2005年供求失衡比較突出,預計2005年棉花總產量可能會出現波動。
2005年市場價格的變動會使蔬菜價格季節性波動明顯高于往年。由于2004年水果產量增長幅度較大,2005年新果上市前估計水果價格會在低位運行。按照水果生產(大年小年)波動周期,估計2005年新果上市后期可能會出現水果價格的回升。
受肉禽蛋奶和水產品價格相對較高、比較效益相對較好影響,上年各地牲畜存欄量增加,漁業生產規模擴大,2005年主要畜產品和水產品市場供給量來源增多。估計2005年畜產品生產和水產品生產繼續保持與消費需求同步增長態勢,或者略高于當年需求增長,能夠使市場供求關系基本穩定。
三、農民收入
1.農業純收入增加會重新面臨制約。2004年農業生產經營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來源。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進一步寬松,2005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很小,即使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但上漲空間估計不會太大,農產品價格對農民增收的作用將會明顯減弱。盡管2005年上半年農民仍然能夠從相對較高的農產品價格和2004年度增產的農產品銷售中保持較好的收益,但新收獲季節后農業增產增收的形勢總體上可能會發生變化,2005年可能成為農業收入增長重新回歸困難期的轉折點。
實際上,2004年與1997年相比較,家庭經營中農民人均農牧業純收入增加了近150元,名義增長約12%,而2004年的農產品生產價格較上年上漲幅度就超過12%。因此,考慮到農產品價格下跌和農村人口絕對數量減少等因素,可以認為農民來源于農業的收入仍然沒有擺脫實際收入徘徊的困局。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住房條件改善和生態環境改善的更高要求,耕地減少不可避免。和耕地資源一樣,水資源、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等都可能制約著農業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受原材料價格高和運輸瓶頸制約,2005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壓力仍然比較大。2004年由于全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平均上漲10.6%,用量最多的化肥上漲12.8%,使糧食生產每畝生產投入(不含人工費用)比上年平均增加17.1元。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就會上升,農業效益必然下降,制約農民增收。
2.農民增收的有利因素。盡管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但2005年農民增收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估計工資性收入會成為農民收入增長最主要的貢獻因子。受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和就業機會相對較多的影響,尤其是城鎮建筑業、制造業等對農民工需求大的產業增長強勁,農民外出務工尋找工作的機會相對較多。2004年中央安排了2.5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民培訓,這將在2005年及今后農民增收中發揮積極作用。為了進一步切實維護進城務工農民的權益,政府會進一步清理各種針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政策和亂收費,還會繼續在醫療、保險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為農民工改善待遇。
農業稅的減免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會有所增加,將繼續在減少農民負擔和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方面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