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避險這個方面上,筆者發現了套利的兩個優點。其一,不會受到外來風險的侵襲,例如911事件。這種災難性的風險概率雖然很小,但是一旦發生,影響程度會很大。然而,在通常情況下,市場總是漠視這種小probability,大seriousness的風險,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myopia。其二,面對市場缺乏流動性時,跨期套利會突顯出它的優勢所在。最典型的情況,就是滬銅市場的跌停板,以及美國1929年和1987年的股票休市。假設面對滬銅市場連續幾天的停板,如果我們持有跨期套利,即便是持有量很大,我們也不會慌;而如果我們持有相反方向的投機頭寸,即便是持有量較小,我們心里也會沒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跨期套利在此方面的優勢也是值得探討的,因為跨期的合約結算價不同,那么停板幅度對應的價格變動也就不同了,因此盈虧是仍然存在的。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套利作為避險的工具,具有自己獨有的特點,然而,筆者認為這并不是套利最大的魅力所在。套利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投資對象與普通投機不同。套利者投資的是價差,而投機者投資的是價格。投資對象不同,考慮的因素也就不同,使用的方法策略也就不同。所以,套利的本質是它提供了另外的一種投資方法。
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曾經讀過一門叫做Financial Market Trading的課程。學生在機房里面,在老師的指導之下,相互詢價做市。在第一堂課上,老師講解國債投資的時候說:對于價格單方向的投資稱之為outright trading,對于價差的投資稱之為spread trading。而無論做美國的treasury bills, bonds, notes,還是做英國的gilts,市場都會采用spread trading。筆者大惑,趕忙詢問原因,得到的回答是債券適合套利交易,因為它的特點會讓投資者對于價差變化的判斷比價格變化的判斷更容易。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是,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美國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以兩位諾貝爾經濟獲獎者和大量博士雇員開發的模型而著稱,而其投資的領域多半集中于債券市場。債券的特點使其更加適合套利交易,更加適合模型操作。在期貨市場上,與其他品種相比,銅的成熟度和它本身的特性使得它成為最適合做套利交易的品種。
然而,目前市場對跨市套利的趨勢判斷主要停留在三個因素上面。其一,市場價格的波動方向;其二,對套利比值最基本的技術分析,漲久必跌,跌久必漲;其三,貿易市場進出口的盈虧狀況。例如,如果目前市場普遍看漲,而套利比值前期回到了低位,加上進口貿易云云,市場將會普遍預期套利比值上漲。然而,對于套利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一些。例如,前一段時間美元迅猛的上漲勢頭,給滬銅和倫銅帶來的拋壓之間肯定存在著差異,雖然滬倫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就市場參與者而言,指數基金在LME市場所占據的比例肯定大于在滬銅市場占據的比例,那么對沖美元的意愿也就強烈許多,因而對美元走勢的反應必然有所不同。再例如,倫銅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風險同樣會存在著差異。再再例如,滬倫交易所的庫存同時顯著下滑,然而,兩地庫存的下滑,或者兩地現貨緊張的程度將會給期銅價格各自帶來什么程度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和分析的。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對套利做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