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6日,美國商業周刊封面故事的標題就是:中國價格,Th e C h in a P r ice。
美國商業周刊指出:“美國的企業面對中國價格,就意味著 美國企業要么降價30%,要么丟失客戶。從家具到網絡產品,幾乎任何制造業者都不能幸免。其結果是不知不覺中,大大削弱了美國的經濟力量。”事實卻是,中國價格不僅沒有削弱美國的經濟力量,反而支持美國進行了迅速的結構調整,支持了美國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經濟力量的增強。實際上不僅對美國,對于全球市場,中國價格的意義和影響同樣是十分積極的、正面的。
期貨市場上,中國價格強調的是定價權。
中國價格與匯率體制的改革
人民幣的匯率是基本固定的,所以不少投資者意識到其中的套利機會,當利率出現差異的時候會出現套利,而且套利是風險很小的套利、房地產市場外資流入。
使得我們不少的出口企業往往可以被動地只依靠匯率的貶值來贏得出口市場,不用提高技術、不用提高技術含量就能夠在國際市場賣得很好。這體現在貿易條件上———薄熙來:中國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買回一架A380。
名義的匯率水平也許變化并不大。
銀行結售匯制的強制性、銀行間外匯市場具有封閉性、央行對外匯指定銀行限定頭寸額度并對市場進行大規模干預、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主體過于集中,交易工具單一。
短期的匯率調整時機選擇
從其他國家匯率政策調整的經驗來看,主動調整優于被動調整,調整越早成本越低。在貨幣危機或經濟危機中被迫放棄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如墨西哥和泰國均經歷了貨幣大幅度貶值。
如何選擇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的最佳時機?(1)市場上不存在普遍、嚴重的本幣價值重估預期。如果市場上存在普遍和嚴重的升值預期。(2)國內需求比較旺盛。升值可能會影響到中國的出口部門,當外部需求相對減少的時候,假如國內需求比較旺盛,會部分抵消出口部門萎縮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如果次級經濟,多余的資金未必會如同政府期望的那樣轉移到國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而是很可能流入房地產和證券市場并帶來資產價格泡沫。這正是日本在廣場協議之后所經歷的。(3)國內宏觀經濟狀況較為穩定。(4)貿易賬戶相對平衡。當進口和出口相對平衡的時候,人們對升值的預期會減弱,這時出其不意地調整匯率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5)存在資本管制措施的保護。(6)美元利率上調。發
達國家的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資本的流向。
總體上看,條件基本成熟。
匯率調整之后,房地產行業會受到負面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增強;東南亞股市可能上揚,主要是短期的出口競爭力提高和升值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