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農業進入對外開放新階段
2005年開始,中國農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的過渡期基本結束,進入WTO“后過渡期”,中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過渡期的結束,意味著中國農業進入對外開放的新階段,將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
第一,農產品關稅降至承諾的終點,即由加入WTO前2001年的23.2%,經過2002-2004年三年削減后,降至2005年的15.35%。遠遠低于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總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見表一)
(表一)主要國家農產品約束關稅率(%)
資料來源:WTO
第二,自2004年起,糧食等重點農產品的進口關稅配額數量已經達到最高點,2005年之后將繼續維持這樣的高水平。如小麥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食糖194.5萬噸,棉花89.4萬噸。除小麥繼續保持90%的國營貿易比例外,其他農產品的國營貿易比例將逐步縮小。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條的進口指定經營制度。2006年取消豆油、棕擱油、菜籽油進口的關稅配額管理,實行9%的單一關稅管理(見表二)。
(表二)中國農產品關稅配額:2004年
注:2006年取消豆油、棕櫚油、菜籽油進口的關稅配額管理,實行9%的單一關稅管理。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條的進口指定經營制度。
資料來源:前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中國加入WTO法律文件》,2001年。
第三,中國承諾自加入WTO起,取消了農產品出口補貼,承諾將國內支持中的黃箱補貼上限約束在8.5%,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二、農業后過渡期的可能影響分析
程國強分析,農業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將全面提升。尤其是中國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與國外大規模現代化農業難以競爭的局面,在較長的時期內不會出現逆轉;發達國家對農業高補貼、高保護所形成的不公平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在短期內也不會得到根本的改變。加入WTO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和挑戰是長期的,在后過渡期將逐步顯現出來。具體表現在:
農產品進口壓力日益加大。從2005年開始,中國糧食進口關稅配額數量每年將達2216萬噸,占商品量的15%。按中國糧食口徑,將配額折成原糧(包括將豆油配額折成大豆),則糧食進口配額數量達4107萬噸,相當于國內糧食消費總量的8%-9%(這還不包括大豆進口,2004年進口達2023萬噸)。如果全部進口到國內市場,將產生深刻的影響:一是將超出中國1996年提出的95%糧食自給率目標;二是在2004年以來國內糧食供需緊平衡、高價位,對種糧農民有利的形勢下,糧食進口將打壓國內價格,直接損害種糧農民利益,不利于國內糧食增產;三是影響中央各項支農政策效應的發揮,尤其會抵消現有糧食生產扶持措施的積極作用。2006年中國取消植物油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對國內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的生產和加工行業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成為常態。過渡期三年來,大豆進口增長較快,配額農產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櫚油等進口較多,配額使用率較高(20%-70%不等),今后進口仍將呈擴大趨勢。尤其是2004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達280.3億美元,首次出現農產品貿易逆差(46.4億美元)。根據我國農產品供需結構和農業資源稟賦特征,根據程國強判斷,今后我國農產品貿易將呈大進大出趨勢,貿易逆差有可能成為常態,這是今后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一個潛在因素。
國際市場風險防范和管理的難度加大。隨著各個領域全面對外開放,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市場風險挑戰,防范和化解的難度日益增大。國際農產品市場風險尤為復雜。如2004年4月底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急劇波動,市場風險通過跨國公司的營銷鏈條迅速傳遞到國內市場,導致國內大豆壓榨企業全面虧損,初步估計損失達50億元。
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日趨復雜。中國將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技術性貿易壁壘、反傾銷、特殊保障條款等將成為今后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壁壘,“輿論壁壘”等新型壁壘也呈上升之勢。發達國家繼續對農業提供巨額補貼,國際農產品貿易被嚴重扭曲,多哈談判建立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和新秩序步履維艱。
三、今后我國農業的挑戰和問題
從現在起的今后若干年,中國處在人均GDP從1000-3000美元的發展新階段,將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國際經驗表明,這既是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各類矛盾凸現的挑戰期。程國強稱,在這一關鍵時期,著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繼續發揮農業農村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不僅關系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而且直接影響中國對戰略機遇的把握,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但是,中國農業目前仍然是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遠沒有根本解決,中國農業發展仍將面臨嚴峻的壓力和挑戰:
人口和食物消費需求增長的壓力與日俱增。2004年底中國人口為13億,預計到2010年達到13.45億。按照目前的糧食消費結構和需求總量測算,到2010年,糧食年需求量至少為5億噸。目前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4.7億噸,要想在今后5年內使農業恢復到5億噸的生產能力,在物質和技術條件上都存在較大的難度。如何保障規模巨大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是今后中國農業不能回避的戰略問題。
農業資源剛性約束矛盾日益突出。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目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5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3%。從長期看,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耕地資源緊張的矛盾將始終存在。人均水資源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干旱和嚴重缺水已經成為制約西北、華北和中部地區農業發展的瓶頸。今后農業資源緊張的矛盾對農業發展的約束將越來越突出,直接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
農業國際競爭力在短期內難以提高。在日益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趨勢下,中國農業在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和整體競爭力與主要農產品貿易國的差距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農業投資投入不足,農村資金短缺,生產要素持續外流,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將難以在根本上改變,因此在短期內進一步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的難度較大。這也決定了在世界農業競爭格局中,中國農業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
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矛盾開始凸現。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長期積累的城鄉二元結構中的一些深層矛盾開始顯現: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村與城市的面貌反差強烈;城鄉之間各種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體系還沒有形成,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農民就業增收渠道難以拓寬。從根本上改變影響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