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7日召開的“2005中國飼料企業增利避險經驗交流大會”上,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白美清代表飼料企業呼吁國內盡快推出豬肉、奶產品等期貨合約。他同時建議,飼料企業在新形勢下應當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建立規避風險的長效機制。據了解,目前國內還沒有相應的畜產品期貨,飼料企業和畜產品企業缺少相應的規避風險工具。會上,一些企業代表對國內期貨市場發展緩慢表示不滿,指出政府對期貨市場發展的態度過于保守,期貨市場的發展已經跟不上國內的經濟形勢,滿足不了企業對規避市場風險的強烈需求。
白美清介紹,國內畜產品,比如豬肉、奶產品等,產量巨大,價格波動頻繁,具備開展期貨交易的條件,而且國外也有成功的經驗。
近幾年我國飼料工業經受住了市場波動、加入世貿、“非典”、“ 禽流感”、“ 豬鏈球菌”等考驗,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好勢頭。2004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9660萬噸,同比增長10.8%;工業總產值達到2428億元,同比增長13.1%;職工人數達到482000人。據抽樣調查顯示,80%的企業贏利,發展速度超出預料。
據悉,唐人神集團等企業已經提出上市畜產品期貨的建議,白美清表示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將和企業一起,與有關部門協商,爭取畜產品期貨早日上市。
白美清說:“入世后我國經濟對外依賴性加大,企業面臨的市場波動風險也在加大。2004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大豆遭受嚴重挫折,榨油行業進口了大量‘天價’大豆,相應的豆粕也在高位波動,使我國油脂企業和飼料企業都受到很大的損失。我國前幾年在進口賴氨酸、魚粉時也都吃過虧。最近鐵礦石等原材料的大幅漲價,都說明這個問題,教訓深刻。”
他強調,中國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應追求風險最低化,學會規避風險。飼料工業既面臨原材料的價格風險,也面臨產成品的價格風險。飼料企業應該到期貨交易所參與套期保值,規避價格風險。目前國內已經有豆粕和玉米兩個期貨品種,可以為飼料企業的原材料進行套期保值。
白美清告誡,期貨市場本身就是存在風險的市場,飼料企業參與期貨交易只能限于套期保值,絕不能搞投機,否則容易在規避風險中陷入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