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總統布什簽署法令,增撥10億美元開發基金,用于提高農產品的商業價值,以節
省進口工業原料的外匯支出,同時解決農產品大量過剩問題。
早在198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就主張積極開發農產品的工業用途。1990年通過了新的農業法案,并專門設立了基金會,資助私人企業參與研究。過去10年,白宮在這方面投入了近30億美元,有30多家公司參與開發并獲得政府幫助。
農產品的商用潛力
據美國農業部的調查,美國生產的農產品,除用于出口外,每年仍有大量剩余,因此在開發農產品的商業應用方面潛力極大。農業部的官員說,目前美國工業界最常用的50多種工業原料中,1/3以上完全可用農產品來替代。如果充分發揮農產品的工業價值,美國每年可減少數百億美元的外匯支出。農產品用作工業原料,無論國內還是在海外,均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
但在目前,將農產品制成工業原料最大的障礙是成本較高。為解決這個問題,聯邦政府鼓勵企業界進行聯合,實現規模化開發、生產,集中資金、人力,并組織研究機構和大學研究,對于開發成功的新產品,政府協助收購,并給予生產企業在稅收上的照顧。
另一方面,政府希望工業部門更多的考慮環保的因素,以往的綜合分析證實,如果考慮環保、勞動保護、維護修理等因素,采用以農產品生產的工業原料不僅不會增加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多種開支并使產品變得更合理。
美國食品業界近幾年來用于生產自然分解塑料包裝薄膜迅速增加,這些薄膜均以玉米為基本原料,新型塑料包裝薄膜的成本僅比常規包裝物高20%,但食品公司可以減少一大筆環保開支,而且在公眾中留下好的印象。
鑒于潛在市場十分可觀,而且可以得到政府多方照顧,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愿意開發農產品的工業用途,其中以涉及塑料、涂料、燃料添加劑、油墨、膠布、染料、清潔劑和新型建筑材料的開發最多。
農產品加工綜合利用
美國對農產品加工很重視綜合利用,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都做到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度加工和精細加工,有的甚至達到了“無廢加工”的完美境界。
以大豆加工為例,通常企業的大豆加工從制取豆油開始,沿著兩條生產結進行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一條生產線是將制取豆油以后剩下的豆粕,加工成大豆蛋白,再制成豆粉、豆面、豆片、豆奶等食品,最后將剩下的大豆纖維加工成各種畜禽和魚蝦的顆粒飼料;另一條生產線是從豆油中再提取卵磷脂和維生素E,并將豆油進一步制作成為色拉油、烹調油和人工黃油。
再看玉米加工:公司利用玉米生產淀粉和制作各種玉米風味小吃,然后將部分淀粉加工轉化為甜味劑和乙醇,制成玉米糖、玉米糖漿、葡萄糖、嬰兒食品、早餐食品、非碳酸飲料、果汁飲料、甜酒等。還可利用玉米淀粉提煉制作氨基酸、檸檬酸、抗菌素、多元醇、味精及利用玉米胚芽制取玉米油。最后還將剩下的殘渣生產各種顆粒飼料。
此外,在大豆、玉米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溫度可高達70攝氏度,企業可利用這些溫水和公司自產的顆粒飼料,從事高密度高產量的溫水養魚。例如,某家企業通過地下管道將溫水送入一只只特制的箱體里,每只箱體的容積為40立方米,每次放養鱸魚5000尾。每只箱體又設計有進水口和出水口,以保持水的流動,維持水中有足夠的含氧量。溫水還可進行蔬菜無土栽培。該公司建有一座4萬平米的大型溫室,專門用業無土栽培蔬菜,主要蔬菜有生菜、黃瓜和甜椒。該溫室能用的熱能90%以上由養魚之后的溫水通過熱交換器來提供,而且含有魚糞和剩余飼料的溫水,又是很好的無土栽培蔬菜的營養液。
此外,政府通過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美國農業部等有關機構及行業協會,在技術開發、基礎建設、市場營銷、資源利用、資金信貸以及食品檢驗、加工包裝、營養鑒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優質服務,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了新型的生產基地、加工體系、開發中心和營銷網絡,使農產品加工規模不斷擴大,市場領域不斷延伸,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