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獨家視點 » 正文

從宏觀的、全國的層面看我國糧食市場新特點

  作者: 來源: 日期:2005-10-24  
    2004年5月26日國務院第407號令發布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5月31日起正式實施,標志著國家對糧食進行定價的歷史基本結束,糧食市場走向全面放開,同時將農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農業發展銀行等各環節整體地推入市場,中國糧食市場過去幾十年形成的購銷體系以及購銷規律,正在發生迅速改變。這里主要對近幾年來我國糧食市場發生的新變化、新特點,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描述。

     1、糧食市場的競爭性和市場的活躍度增強

     隨著糧食市場的全面放開,國家不再對糧食商品進行定價,糧食市場主體發展迅速,據國家糧食局統計,截止2004年底,全國國有糧食企業有34000多個,其他多種所有制糧食企業有10萬多個,完全改變了過去國有糧食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更多的國有糧食企業進行了改制,更多的各種所有制的經營主體進入糧食市場,增加了糧食市場的競爭性和市場的活躍度,有利于促進公平競爭,有利于通過市場機制合理配置糧食資源。下面是2002年---2005年6月我國糧食分品種價格走勢圖,可以直觀地反映2002年以來小麥、玉米、稻米、大豆市場價格波動在增大,市場競爭性增強。

     2、我國糧食生產和流通的格局明顯變化

     由于中國經濟整體市場化的進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糧食市場化的迅速發展,我國糧食生產和流通的格局變化很大。糧食生產已向一些主產省集中,原來一些產糧大省變成了主銷區或產銷平衡區。相應地,“南糧北運”的傳統流通格局已經逐漸演變成目前的“北糧南運”。我國稻谷流量最大的是從黑龍江省流向華東和華南地區,玉米流量最大的是從吉林省和黑龍江省流向東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區及四川省,小麥流量最大的是從河南省流向其他地區,大豆流量一是主要從黑龍江省流向關內,二是進口大豆主要從沿海港口流向內地。糧食跨省的流量大幅度上升。據國家糧食局的統計,上世紀90年代全國糧食跨省流量為3000萬噸/年,近年來已超過9000萬噸/年。據2003年的統計數據,全國糧食跨省流出量最大的是黑龍江省1513萬噸/年,其后依次是河南、山東、江蘇、安徽、遼寧、內蒙古、吉林等。全國糧食跨省流入量最大的是廣東省1186萬噸/年,其后依次是浙江、北京、福建、遼寧省、山東、江蘇、上海等。糧食跨省流量大增,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和省際經濟交流的迅速擴展,但其問題在于,一旦運輸能力跟不上,就可能造成供求失衡,價格波動,乃至糧食價格的異常波動。

     3、農民、城市居民、用糧企業、主銷區的存糧水平普遍下降

     2003年下半年來,由于糧食供求關系趨向于偏緊,糧價開始恢復性上漲。但是我國目前的糧食價格相對工業品價格來講還是偏低,而且糧食價格還往往漲難跌易。市場規律決定買漲不買落,在糧價偏低的情況下,主銷區、用糧企業傾向于不多留庫存。過去用糧企業存三個月的糧,現在只存一個月的糧,甚至只存半個月的糧。盡管去年以來各主銷區紛紛增加庫存,但主銷區的糧食庫存量仍然相對偏少,主產區的糧食庫存量仍然相對偏大。農民、城市居民的存糧也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據調查,北方農民過去通常存2年的糧,現在只存一年的糧,南方農民過去通常存1年的糧,現在只存半年的糧。城市居民家中的存糧更是論斤計算。糧食庫存結構的畸輕畸重,使區域之間糧食的調劑平衡能力下降,很容易造成區域性的糧食價格波動。由于農民、城市居民、用糧企業、主銷區的存糧水平普遍下降,一旦糧食供求出現波動,還容易出現供求關系的“放大效應”,造成進一步的市場波動。

     4、糧食供求形成“緊張平衡”的格局

     1998年以來我國糧食庫存龐大,財政不堪重負,政府加快糧食市場開放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步伐。通過開放糧食市場,調劑糧食供求,使糧食庫存下降。同時由于階段性糧食供過于求,糧價不斷下降,2000年后連續4年糧食減產,通過連年挖庫存彌補產需缺口,幾年來全國糧食庫存已有大幅度的下降。目前全國糧食庫存處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國家財政還能夠承擔的水平。

     2003年下半年來,糧食供求關系趨向于偏緊,糧價開始恢復性上漲。2004年我國政府采取鼓勵和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扭轉了多年下滑的局面,糧食生產得到較快的恢復。2004年我國糧食產需缺口為400多億斤,而以往幾年糧食產需缺口均超過1000多億斤甚至更多。2005年我國糧食產量預計與去年持平或略增,產需缺口仍將為400多億斤。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供求關系將處在“緊張平衡”的狀態。分析其原因:1、自然資源的約束:受耕地面積的限制、水資源的限制、氣候條件的限制,我國糧食生產很難有較快的增長;2、財政資源的約束:我國政府采取鼓勵和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但畢竟財政力量還是相對薄弱,對糧食種植的補貼還是很有限。3、國際市場的約束:與國際糧價相比,我國目前的糧食價格已處于不低的水平,有的品種的價格還高于國際價格。國家已經很難再通過大幅度提高糧價的方法來促進糧食增產。也就是說運用價格杠桿的空間已經不大。4、管理體制的約束:由于糧食市場的放開,國有糧食企業已經普遍進行體制改革,市場化的糧改體制基本模式確立;如果我國糧食生產再次出現連年的較高增長,再次出現階段性的糧食供過于求較多的狀況,國家已不可能再去建立龐大的糧食庫存,因為與之相應的舊的管理體制已不復存在,財政也不會愿意再次不堪重負。那么,糧食如果明顯供過于求,必然谷賤傷農,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這既是農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國家不愿意看到的。

    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國家的扶農政策和宏觀調控政策,促使我國糧食生產逐年得到增長,并且與糧食需求的增長相比,產需缺口不至于很大,能夠通過調劑國家庫存糧食和適當進出口糧食來予以調控。同時國家針對有較大產需缺口的糧食品種制定最低收購價政策,支持糧價水平保持較高價位運行,又不至于價格過分攀高,既使農民能夠增收,也有利于糧食市場的基本穩定。

     因此,我國糧食供求關系將處在“緊張平衡”的狀態,從主觀上講,就成為一個合理的選擇,從客觀上講,就成為一個合理的格局,成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糧食市場的重要特征。然而,“緊張平衡”的糧食市場,政府宏觀調控必然增多,糧食價格一定程度的波動也必不可免。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