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獨家視點 » 正文

農業形勢與發展對策(上)

  作者: 來源: 日期:2005-10-27  
     內容提要 本文圍繞如何保持和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好形勢,重點討論了工農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鄉鎮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堅持科技進步等幾個方面內容。

    一、農業形勢判斷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農村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上不去國民經濟發展就要受阻,農民收入上不去拉動內需就要受阻,農村經濟上不去農村安定就要受阻,這是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黨的十六大以來,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問題在我國的特殊性決定了“三農”在我國的特殊地位,這就是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農業,農業的基礎地位只能加強,決不能削弱;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農民,農民的積極性只能提高,決不能挫傷;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農村,農村的各項政策只能落實,決不能不兌現。

    我國發展農業的根本經驗是,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叭俊本o密結合與配套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三大關鍵因素。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政策的干預和指導尤為重要。2004年,我國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對投資過熱的行業采取壓縮、限制方針,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部門?D?D農業采取加強、扶持的方針。同年初中央頒發的以農民增收為主題的1號文件,對農業政策做了重大調整,通過適度傾斜和調控措施,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重大進展,概括起來是:扭轉了糧食生產連續5年下滑的勢頭,全國糧食植種面積恢復到15.24億畝,比2003年增加了3300萬畝,全國糧食總產量4695億公斤,比2003年增產 388億公斤,糧食單產比2003年每畝提高19公斤,糧食總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均達到歷史較高水平;遏制了農民收入增長連續多年低迷的局面,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939元,比2003年增加了314元,實際增收6.8%;農業“兩稅減免”突破了“皇糧國稅”的千年傳統,為農村稅費改革確定了新的政策導向,“三項直補”徹底改變了多年來以補貼流通環節為主的舊做法,使農民真正成為國家農業補貼的直接受益者,2004年“兩稅減免”和“三項直補”中央政府投入資金約450億元,農民人均增收約50元(不含地方政府的補貼,實際財政補貼超過此數);市場旺盛,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糧價上揚勢頭,如果按2004年糧食綜合平均價格比2002年和2003年綜合平均價格增加0.2元/斤計算,則2004年糧食漲價因素使農民人均增收約200元左右,增收效果十分顯著;政策效應調動和保護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從而確保了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順利進行。

    2004年,我國農業之所以能夠顯著升溫,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加大了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的力度,使“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得到具體落實,為今后構建農業政策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盡管2004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上升的勢頭,但應當清醒看到,由于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低,農業自身發展后勁不足的狀況尚沒有根本改變;由于農業產業鏈條短,加工轉化能力低,農業的弱質地位尚沒有根本改變;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規?;洜I和標準化生產水平低,農業整體市場競爭能力弱的狀況尚沒有根本改變;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長期形成的城鄉差距尚沒有根本改變。正如200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指出的,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于艱難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任務非常艱巨。

    農業是保障糧食和食物安全的關鍵產業,發展了農業就能提供糧食和食物,就能豐富“菜藍子”,就能增加農民收入,促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小康和富裕。進入21世紀,我國農業處于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農業的增長目標與糧食和食物的安全保障目標是一致的,無論農業的增長目標還是糧食和食物的安全保障目標,都要求農業要有一個大的發展,既不能停滯徘徊,更不能滑坡下降,必須保持穩定增長的局面?,F階段為應對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和人民食物消費升級換代的挑戰,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的增長目標和糧食與食物的安全保障目標才能實現。如何保持和發展2004年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好形勢?關鍵要樹立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2005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從戰略和政策上采取積極的對策。

    二、堅持工農協調發展,建立穩定的長效投入增長機制

    從根本上講,我國農業能否持續穩定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受兩大因素的制約:一是國家經濟資源在農業和非農業領域的分配狀況,體現為工農業協調發展的水平。在經濟發展中,工業和農業始終是相互促進、互為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工農關系外在地表現為工農業發展速度及其投資結構,內在地則表現為工農、城鄉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如果資源配置、利益分配過多傾斜工業,就會導致工農業發展比例失調。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已進入人均1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經驗,這期間工農業協調發展比例應保持在2:1左右的水平。根據我國的具體狀況,今后一段時間內,工農業發展比例保持在2.5~3:1較為適宜。以2000年以來為例,工農業比例多數年份在3:1以上,個別年份高達4:1以上。導致這種比例關系失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大于、快于農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而農業增長速度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滯后,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已不是提供過量的一般農產品供給,而是要生產對應市場需求的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0%多,農民收入中接近一半來自農業,因此扶持農業快速增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市場、拉動國民經濟增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工農業協調發展是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的宏觀基礎,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是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的微觀基礎,宏觀與微觀協調配合就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實力來判斷,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財政反哺農民、城市反哺農村的新時期,要實現反哺功能,就必須對現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做重大調整,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設施建設的投入,其分配份額要與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相適應。農業基礎打好了,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提高了,交通信息改善了,農業生產力發展了,農業強盛了,農民富裕了,農村繁榮了,一切都好辦了。

    三、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

    統籌城鄉發展是黨中央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和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所作出的科學決策。城鄉統籌的優勢在于,有利于城鄉資源重組與整合,合理協調發展與人口、環境、資源的關系,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從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利于工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構建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機制,形成工農業結合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推進城鄉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于產業的合理布局,推進產業鏈不斷延伸,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從而使產業不斷增值和提升;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由于城鄉結構的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不復存在,城鄉生產力諸要素得以實現最優化的組合,發揮強大的生產力整體效應,使工農業的結構調整更加符合市場的需要,從而形成更高的生產力。那么,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在哪里?切入點在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我國有兩千多個縣(市),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單位,縣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部,它既要參與工業化的推進,又要帶動傳統農業的改造。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縣域經濟不能健康發展,整個國民經濟也不可能健康發展;縣域工農、城鄉發展失調,我國就不可能順利地實現由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向一元社會經濟結構轉變;縣域內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鎮化,就不能說國民經濟實現了現代化。而縣域經濟的順利成長,有賴于充分利用城鄉經濟優勢的互補功能,取決于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經濟的聚集效應和城市經濟的擴散效應??h域內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這種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和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屬性說明,農村經濟沒有城市經濟的參與和支持,其發展速度將是十分緩慢的;相反,脫離農村經濟的支撐,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是不可能的??h域經濟,一頭連著工業,一頭連著農業,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一頭連著商品生產者,一頭連著商品消費者,既是城鄉工農業的連結點,又是城鄉工農產業的延伸鏈,具有整合和配置城鄉、工農資源的功能,對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活躍城鄉市場、推進小城鎮建設、提高城鄉人民收入水平都有積極的作用。發展縣域經濟,第一產業是基礎,第二產業是動力,第三產業是保障,要引導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形成一、二、三產業的互動機制,使城鄉工農產業更加緊密地結合。發展縣域經濟要立足本地優勢,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首要選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增強縣域經濟的實力。對此,地方政府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和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規劃確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由于區域差異性的特征,發展縣域經濟不可能照搬一個模式,而只能根據自身的資源特色、區位特色、商品特色、產業特色形成各具區域優勢的模式,切實把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納入縣域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之中,破除“重工業輕農業”、“重城市輕農村”、“重居民輕農民”的舊觀念。要像“入世”那樣清理廢除不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法規、制度,建立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機制和新秩序。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