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一五”規劃的出臺做準備,有關專家學者對我國農業現狀進行了多方面調查和分析。認清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將要解決的問題、找到農業科技創創新的重點領域,找準實現高效創新的方法是目前各方研究的重點。
需要通過創新解決什么問題
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0%多的人口,中國人曾經以此為驕傲。如今,怎樣用更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創造更大的價值,是中國面臨的一個緊要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耕地面積正以每年1000萬畝左右的數量銳減,人口以每年約1600萬的數量凈加。如果這種耕地銳減、人口劇增的勢頭得不到遏制,50年以后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將降到1畝以下。“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僅僅是基于這一點,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很沉重。”吳敬學說,農業科技創新首要提高的是生物化學技術,以提高畝產量來實現土地的相對擴展,解決吃飯問題。
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同樣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解決。世界各國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有爭議,我國也是如此,因此在轉基因食品技術的產業化方面很慎重。但是由于我國相關糧食產品的正常產量無法滿足需求,不得不進口國外的轉基因食品。以大豆為例,許多發達國家生產的轉基因大豆一般都用來出口,本國并不食用;而在我國,由于大豆增產技術一直沒有得到突破,生產滿足不了消費,將近1/2大豆是從國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
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也需要實施科技創新。吳敬學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星巴克一團小小的冰淇淋至少要賣到二十多元,而它的原材料成本是很低的。中國農民收入的就是原材料的價錢。在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創新實現的農產品附加值達到2%至3%?而我國僅為0.5%。產業鏈條短,技術含量不夠,是我國農業經濟上不去的一個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專門從事農業知識產權問題研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志本也指出,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現代生物技術優勢表現在對生物遺傳信息的認識、掌握和利用。我國的農業文明歷史久遠,對生物資源的利用知識極為豐富,通過研究、開發、轉化,可以使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哪些領域亟待創新
根據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的統計數據,良種的繁育及產業化技術是我國最有潛力和最有希望通過創新提高的。吳敬學建言,在良種育種方面,應當加強育種目標的調整,從以提高產量為重點轉向以提高品質和抗性為重點。同時,要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加速良種產業化進程,確保農業結構調整中的更新換代。
他還談到,農產品細分和專用領域的科技創新發展空間很大。我國農產品普遍存在用途不專、定位趨同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培育不同類作物、畜禽和水產品的系列專用優質良種,區域化、專業化、系列化、規范化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以及配套的收獲、倉儲、運輸、加工、包裝等技術。
同時,我國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資源系列多級化綜合利用水平普遍較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嚴重制約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難以抵御國外食品高科技化、產品多元化的現代生產方式的競爭。在這方面,迫切需要提高農產品產后保鮮、精深加工、資源多梯次利用等綜合配套技術。
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經研究發現,節水農業技術、設施農業綜合配套技術、規模化與集約化養殖技術、農產品貯運保險與精深加工技術、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安全性評價技術、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技術、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綜合控制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等領域都是亟待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
如何更高效地實施創新
如何更有效地實施農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多年的科研實踐經驗讓王志本認識到,有效實行知識產權制度,有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激勵與引導農業領域自主創新的關鍵。目前應當積極、策略地利用國外科技成果,使我國豐富的生物遺傳資源優勢轉化為現代科技優勢和新興產業優勢,造就新的經濟增長點,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吳敬學則提出了“原始創新”的戰略。他表示,對于我國將來有可能趕超,但目前尚不具備競爭能力的領域,要樹立縱深的科技儲備概念,“不爭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圖謀長遠利益。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代表,我國農業科技已經取得了一些世界先進的技術成果,而且前景廣闊。在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和技術戰略儲備中,一要強調原始性創新研究,加大對原始創新性技術的研究與儲備;二要重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重大需求的理論和前沿問題的研究。
吳敬學說,要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具備創新能力還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通過改善內部外部環境,打造一個科學的創新體系才能更有效地實現創新。
在此次“十一五”規劃的制定中,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為加快我國農業技術創新提出了建議,包括強化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引導,設立科技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盡快啟動農業技術創新風險投資市場,加強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不斷拓寬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領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