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兩三年,能源、有色、鋼鐵、化工、橡塑、紡織、建材、農副八大行業原材料波動之快、漲幅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此背景下,導致企業悲喜交加,企業經營已經跨入了“原料爺”時代。
3月28日,繼央行發布《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發出經濟預警后,國內第三方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PPI.cn)宣布,啟動“2011大宗商品原料價格調查”,并每年定期發布季度、半年、全年的價格監測與研究分析報告。該項調查是基于生意社過去幾年對國內外8大產業領域、1000多個品種大宗商品行情的監測數據與走勢分析而產生的。此外,生意社還發布了針對2010年的監測數據《大宗商品2010漲跌榜》。
對此,網盛生意寶(002095)董事長孫德良表示,啟動該項“監測計劃”不僅有助于我國中小企業合理安排年度生產計劃,降低成本、減少風險;也有助于相關政府部們宏觀調控決策參考。
以去年“瘋狂的棉花”為例,棉花,作為紡織原材料的大宗龍頭,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在棉花價格瘋狂的背后,帶動的是整個紡織產業鏈、乃至服裝行業走勢,通過“多米諾效應”帶漲多個紡織原材料,并推動服裝制造企業漲價。而通過生意社數據監測平臺能提前預測。
據生意社總編助理、高級分析師滿榮榮指出,在大宗商品價格“漲”聲一片,生產型企業在勞動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的雙重壓力下,生存與發展環境顯得愈加艱難;尤其受影響的是一些中小企業,直接決定了企業在產業鏈的“話語權”旁落,大企業拼命壓迫降低價格,中小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上地位更顯被動,這正是“大魚吃小魚”的生態鏈現實詮釋。
據介紹,日前生意社由中小板上市公司、我國領先的專業電子商務服務商網盛生意寶(002095,SZ)打造,主要跟蹤與國民經濟相關的大宗商品、基礎原料的產業動向與市場狀況,分析、預測商品價格走勢。目前,生意社已建成涵蓋400多萬條行情資訊的數據庫,日均行情發布量近5000條,其中包括產品報價行情信息3000余條,以及研究報告近百篇。目前,生意社已經與全國200余家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建立了合作,在國內產經資訊、研究咨詢、財經媒體、上市公司研究領域樹立了專業性與權威性優勢。
另據《2010年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在促進商品流通、套現保值、規避風險、價格發現等方面功能日益顯現,并引起了國際市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