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隨后全球經濟出現衰退。2008年金融危機成為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以來影響范圍最廣泛、最深遠的一次,隨后全球各大經濟體紛紛出臺救市政策。2008年9月至今,全球經濟在“危機—復蘇”的過程中走過了三年的時間,當前經濟局勢已經印證了新一輪經濟循環正在展開。本文主要通過對經濟周期理論的回顧,分析影響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通過對全球經濟周期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劃分,對比經濟周期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關系。
一、經濟周期的定義
經濟周期又稱為商業周期、商業循環、景氣循環,是指經濟運行中周期性出現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國民生產總值、總收入和失業率以及物價水平的波動等方面,一般分為衰退、谷底、擴張和頂峰四個階段。
現代經濟學關于經濟周期的定義,建立在經濟增長率變化的基礎上,指的是增長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過程。現在經濟理論學說對經濟周期的認識脫離了經濟體表面總量值的比較,升華到了對于內在經濟實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比較。判斷經濟周期處于哪一個階段要根據衡量經濟周期統計指標的變動。衡量經濟周期的主要指標有:社會的工業產量、銷售量、資本借貸量、物價水平、利息率、利潤率和就業率等等。當經濟由擴張走向或達到高峰點時,總需求水平較高,整個經濟接近或達到充分就業,物價水平上升,資本借貸量增加,利率上升;當經濟由收縮步入或達到谷底時,總需求水平較低,整個經濟失業率水平較高,物價水平下降,資本借貸量減少,利率水平較低。
在經濟周期波動的研究中,產生了大量的理論和測定經濟周期的方法,如熊彼特的創新周期理論、凱恩斯的經濟周期理論、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新古典經濟周期理論、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等,這些經濟周期理論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經濟周期的形成原因、形成機理和傳導機制以及影響因素等,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結論,為后來經濟學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在有關經濟危機和商業周期理論的論述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恐怕當屬凱恩斯理論和弗里德曼理論了,而奧地利學派的傳人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其實并未得到人們充分的重視。但不可否認,在理解目前這場全球經濟大衰退方面,熊彼特提出的經濟周期理論更為深邃,更具前瞻性,也更具啟發意義。熊彼特認為,當經濟周期從景氣循環到谷底的同時,也是某些企業家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企業家必須要創新以求生存的時候。因此,每一次蕭條都包含著新技術革新的可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量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導致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周期理論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即世界經濟周期波動。20世紀30年代,米切爾首次提出在世界范圍內研究經濟周期波動,世界經濟周期是以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并分析這個整體所具有的共同波動現象。
二、經濟周期的分類
根據經濟周期頻率、幅度和持續時間的不同,可以將經濟周期劃分為短周期(短波)、中周期(中波)和長周期(長波)三類,即基欽周期理論、朱格拉周期理論與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
1.長周期理論——康德拉季耶夫理論
上世紀20年代,前蘇聯學者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經濟行為,提出在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存在著50—60年的長期波動。這種長期波動被人們稱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采用資本過度投入來解釋經濟的波動,過度投資會導致市場供給過多,然后便是衰退,直到有新技術發明最終帶來新一輪投資的井噴。然而新技術發明并不是驅動這種上升的唯一驅動力,實際上技術只是一個觸發器。康德拉季耶夫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歷時140年,包含了兩個半長波周期,顯示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存在平均長度為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波動。經濟長周期波動的根本原因不是生產技術的變革、戰爭和革命、新市場的開發等,而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所固有的因素與資本積累有密切關系。
2.中周期理論——朱格拉理論
朱格拉理論是針對資本主義經濟中為期約10年的周期性波動而提出的理論。1862年,法國醫生、經濟學家克里門特·朱格拉在《論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商業危機以及發生周期》一書中首次提出這一理論,他認為市場經濟存在著9—10年的周期波動。這種中等長度的經濟周期被后人稱為朱格拉周期,也稱朱格拉中周期。朱格拉周期以國民收入、失業率和大多數經濟部門的生產、利潤和價格的波動為標志。
3.短周期理論——基欽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基欽在1923年提出,經濟周期可分為大周期和小周期兩種,大周期是兩三個小周期的總和,小周期則是指物價、生產、就業人數在40個月內的有規則波動,這種小周期被稱為短期或基欽周期。
除以上周期理論外,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還于1930年提出了平均長度為30年的周期,這也是一種長周期;熊彼特于1939年對上述長波、中波與短波三種周期進行了綜合,認為每個長周期(康德拉捷夫周期)包括6個中周期(朱格拉周期),每個中周期又包括3個短周期(基欽周期),其中短周期為40個月,中周期為9—10年,長周期為54—60年。
三、經濟周期的形成和傳導機制
1.經濟周期形成的原因
經濟波動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對象,經濟學家一直試圖尋找經濟波動背后的原因。傳統宏觀經濟學認為,供給和需求沖擊是總量經濟波動背后的驅動力量;現代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技術沖擊是造成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雖然各種經濟周期理論在經濟波動的具體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這些理論有一個共同點,即均認為經濟波動是由外生沖擊造成的,而且這些沖擊是不可預期的。
我們認為,引起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有三大類:一是來自生產方面的供給沖擊,主要包括技術進步、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資源發現和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的波動等;二是來自國家經濟需求方面的需求沖擊,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的政策沖擊,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等;三是來自私人需求方面的沖擊,主要包括由預期和偏好變化引起的私人投資和消費支出的變動等。
2.世界經濟周期傳導機制
封閉經濟的經濟周期理論有特定的假設前提,就是國家間不能進行商品和資本的交換,而一旦將經濟周期置于開放經濟形態下,商品和資本的國際交換便成為經濟周期跨國傳導的渠道。經濟周期的傳導表現為經濟周期的規模膨脹和經濟周期的地域擴張,而在世界經濟周期的傳導中,規模膨脹和地域擴張是同時發生的,尋找膨脹和擴張的出口往往是經濟周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內生要求。
從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傳導機制的理論研究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際貿易對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傳導研究。不同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側重不同,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因素、收入因素和就業因素等方面。第二,外商直接投資對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傳導研究。很多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就業和國際收支變動等方面。第三,外匯儲備變動對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傳導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側重于其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效應等方面。
四、經濟周期劃分的主要方法
經濟周期表現出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經濟周期演化所呈現出的非線性(非對稱性),表現為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和收縮階段的明顯不對稱性,即經濟在繁榮與蕭條之間的機制轉換特點;二是諸多經濟變量(特別是不同行業產出)往往表現出協同變動的特征,由于許多經濟部門之間的協作,導致了部門間產出的協同運動。因此,一個對經濟周期拐點準確的判斷方法必須能夠刻畫經濟周期的上述特征。
1.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方法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經濟周期決策委員會對經濟拐點的判斷具有重要的影響,其從1929年開始對經濟周期的高峰和低谷進行判定,對拐點的判定一直以來是經濟研究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為反映諸多經濟變量協同變動的特征,分析人員首先調查一系列經濟活動時間序列數據(如制造與貿易銷售額、非農就業人數、工業產值等)的高峰和低谷,然后對其進行匯總,并使用合成指數和擴散指數為代表的景氣指數方法,最終得到總體經濟周期拐點的判斷。NBER經濟周期拐點判斷具有以下局限性:首先,由于經濟周期決策委員會所呈現的拐點是內部不同委員相互妥協一致的結果,因此周期拐點的識別也帶有主觀性。由于經濟周期決策委員會不同委員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因此其經濟周期拐點判斷方法既不透明,也不具有復制性。其次,NBER對經濟周期拐點的識別具有嚴重滯后性。比如,根據NBER最近一輪經濟周期進入衰退的拐點是2007年12月,而這個識別直到2008年11月28日才宣布,因此NBER的經濟周期拐點判斷實質是對歷史數據的分類,不適宜用作拐點預測。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對美國經濟周期的劃分如下:
NBER對美國經濟周期的劃分,只給出了經濟的頂峰和經濟的低谷,經濟周期被分為擴張階段和收縮階段,NBER并未對經濟周期進行進一步的細分。為進一步研究經濟周期不同階段各種資產的回報率,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方法將經濟周期進一步細分為:擴張的早期;擴張的后期;收縮的早期;收縮的后期。劃分方法包括選取谷到峰的時間順序的中點、工業產出的加速度變化等方法。
2.美林投資時鐘的經濟周期劃分
著名的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是根據經濟周期理論對經濟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以此來研究資產的收益率。其對經濟周期劃分的主要指標包括:經濟增長率—相對長期經濟增長率、短期內的經濟增長變化(主要采取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率,根據這些指標將經濟周期劃分為4個階段:復蘇——擴張的早期;過熱——擴張的后期;滯漲——收縮的早期;衰退——收縮的后期。
衰退階段:經濟增長停滯;超額的生產能力和下跌的大宗商品價格驅使通脹率更低;企業利潤微薄且實際收益率下降;中央銀行削減短期利率,刺激經濟增長,進而導致收益率曲線急劇下行;債券是最佳投資選擇。
復蘇階段:政策措施開始起作用,GDP增長率加速,然而通脹率繼續下降,因為空置的生產能力還未耗盡,周期性的生產能力擴充也變得強勁;企業盈利大幅上升,債券收益率仍處于低位,但中央銀行仍保持寬松政策。這個階段是股權投資者的“黃金時期”,股票是最佳投資選擇。
過熱階段:企業生產能力增長減慢,開始面臨產能約束,通脹抬頭;中央銀行加息以求將經濟拉回到可持續的增長路徑上來,此時GDP增長率仍處于潛能之上;收益率曲線上行并變得平緩,債券表現非常糟糕;股票的投資回報率取決于強勁的利潤增長與估值評級不斷下降的權衡比較;大宗商品是最佳投資選擇。
滯漲階段:GDP增長率降到潛能之下,但通脹繼續上升,通常這種情況部分原因歸于石油危機;企業為了保持利潤而提高產品價格,導致工資—價格螺旋上漲,只有失業率大幅上升才能打破僵局;只有等通脹過了頂峰,中央銀行才能有所作為,這就限制了債券市場的回暖步伐;企業盈利惡化,股票表現糟糕,持有現金是最佳選擇。
美林證券使用經合組織(OECD)對產出缺口的季度估測數據,識別出美國產出缺口周期的主要拐點,同時采用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提供的制造業信心調查來確切查明在一個季度中哪一個月是拐點。
產出缺口與增長周期
美林證券將美國的CPI采取同樣的分析方法來確定通脹周期中的拐點,以同比CPI衡量的通脹數據作為基準,因為這是美聯儲和其他中央銀行盯住的目標和劃分通脹等級的依據。
CPI與通脹周期
根據上述指標,美林將1970—2007年的美國經濟劃分為4個經濟周期:第一個周期為1974年12月—1980年4月;第二個周期為1980年4月—1990年11月;第三個周期為1990年11月—2001年5月;第四個周期為2001年5月—2007年。美林證券對經濟周期的劃分在總的趨勢上和NBER并無大的區別,在小的時間點上略有出入。其中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相對時間較短,構成也相對較為簡單,從時間長度上可以理解為是2個基欽周期,它們構成了1個朱格拉周期;而第三、第四周期相對較為復雜,是2個朱格拉周期。
美林證券對美國經濟的劃分
五、經濟周期與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我們將1970年至今的ERCI領先指標的當月同比數據與CRB期貨指數進行了簡單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776,大宗商品價格走勢與經濟周期息息相關。
從經濟學的邏輯上可以解釋商品價格與經濟周期的關系,根本原因就在于周期性的需求對商品價格形成了影響。首先,房地產及政府支出(主要指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機場、鐵路、公路、學校、醫院、體育館等建設),使得商品價格呈現出周期性特點。其次,企業在機械設備上的資本性支出將拉動商品價格。機械設備的資本性支出構成了朱格拉周期,而在此期間資本支出就決定了商品價格的周期性。最后,商品庫存的變化反映了商品供需結構。
美林證券把經濟周期中各階段大宗商品的表現進行了詳細統計,具體數據如下:
經濟周期與大宗商品表現
過熱和滯漲時期的大宗商品表現
研究發現,商品市場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和滯漲階段的表現較為理想,而在衰退和復蘇階段的表現不佳。而且,不同階段各類資產的表現也不相同,將商品納入資產組合將會實現更低的風險和更穩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