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強在分析中國油脂油料現狀時說,受國內耕地等農業資源的限制,我國油脂油料國內產能有限,但生產保持穩定,大豆維持在1500萬噸,油菜籽在1100萬噸,油脂生產量為1000萬噸。
與此相反的是,2000年以來,我國食用油消費增長迅速,人均年消費量從不到11公斤增長到18.3公斤,總消費量由1300萬~1400萬噸,增加到2009/2010年度的2700萬噸。
因此,我國油脂油料自給率不斷下降,程國強稱,過去5年,我國油料進口從2900萬噸增加到5253萬噸,接近翻番,主要是大豆進口增加,大豆進口從2832萬噸增加到5034萬噸;油脂進口從696萬噸增加到900萬噸,增長29%,主要是棕櫚油進口增加,棕櫚油進口從498萬噸增加到576萬噸;我國油脂自給率不斷下降,2009/2010年度僅為37%。
程國強認為,促進和保證我國油脂油料安全,必須進行戰略調整,亟待從七個方面對油脂油料產業進行戰略升級。
第一,提高國產油脂油料競爭力,穩定國產油料供給。現在,國內油料大豆、油菜籽與國外比差距較大。一是價格成本高,缺乏競爭力;二是榨油含油率低,比國外低1~2個百分點,這是國內廠家愿意用外豆的原因。當然,還有商業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如果不從成本、服務上進行改變,國外油料的替代還會加大。要穩定國產油料生產,把國產大豆產量穩定在1600萬噸,油菜籽穩定在1100萬噸。相比之下,大豆的生產潛力不太大,油菜籽的空間大點,如可以利用冬閑田擴種,降低成本;應適度提高收購價格,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
建議一方面要科技創新,提高油料單產;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挖掘冬閑田潛力。保持國內大豆、油菜籽的基本供給水平,是穩定國內油料價格的戰略舉措。
第二,建立健全市場風險管理機制。之所以國內油脂加工企業不愿意用國產油料,除了價格外,主要是如油菜籽收購是集中上市,農民不會儲備,企業要冒很大風險集中收購,而加工出的植物油則是常年上市,銷售價格可能高,也可能低。因此,根據國際經驗,要通過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措施化解風險。為此,要及時推出新的期貨品種,如花生油、棉籽油以及粕類等相應配套品種。建立相應的完善、系統的國產油料產業穩定發展的風險管理機制。
第三,進口多元化,降低對單一油種的依賴度。國內植物油自給率只有37%,63%依靠進口。在進口戰略上要實施多元化戰略,優化結構,確保行業整體利益。我國進口主要集中在大豆,應該說最近10年來,全球大豆增加的部分,都是用于滿足中國大豆增加的需求。去年與10年前相比,我國進口量增加3400萬噸,而10年間全球出口增加了4000多萬噸,基本相當于中國的增加量。但是,集中度越高,風險就越大,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有可能直接沖擊國內市場。如果今后對進口油料品種結構進行優化,就可以分散風險?,F在進口的大豆和棕櫚油份額較重,應增加其他油料的進口,降低對單一油種的依賴度,這是穩定市場的戰略措施。
第四,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全球進口供應鏈。如何保護我們在全球市場的合理利益?按照日本等國家的經驗,要鼓勵企業到國外發展,通過建立倉儲、物流、港口以及船運、國際貿易等,建立油脂油料全球進口供應鏈,確保持續穩定的供給,促進形成公平、合理、穩定的全球市場。
第五,扶持培育大型企業集團。這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國內企業已經經歷了兩次洗牌重組,但距參與全球競爭還非常遙遠。應加快培育能夠參與全球競爭的大型企業集團。
第六,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調控的直接指向是穩定國內市場,確保有效供給。應建立和完善儲備體系,增強終端產品市場調控能力。
第七,強化需求管理,倡導亞洲生活方式,推行健康的油脂消費理念。要學習和弘揚以日、韓為代表的亞洲油脂油料消費模式,人均年消費20~30公斤就可以了。根據中國的消費傳統,每人每天半兩油就夠了,現在看已經超過了這個標準。要謹防我們消費模式的歐美化傾向,加強需求管理,形成健康消費理念,提倡控制油脂攝入量,全面取締散裝油,推出反式脂肪酸標準,促進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