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糧棉油均衡發展
“從2004年以后,糧食生產實現了八年連續增長,但農業生產還是有很多問題。”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在論壇上坦言,“十二五”期間,最大的挑戰是農產品生產依然緊張,同時還存在品種結構、地區之間不平衡的矛盾,此外,農業資源的約束以及日益增大的環境保護壓力等也亟須解決。
方言表示,在“十二五”期間,農業最重要的任務還是發展,特別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近幾年來,糧食主產區的產量和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就單個品種而言,稻谷、小麥單產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但玉米產量增長主要依靠種植面積增長,而單產上升幅度不大,“玉米產量增長還是有很大的空間”。此外,她還認為要控制玉米的深加工。
對于油料作物,她分析指出,冀魯豫地區花生的種植面積逐步下降,但產量逐年提高,這說明單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加強投入進一步提高花生的單產。此外,還要進一步抓好長江流域的油菜籽生產。
對棉花而言,由于國家對糧食的優惠政策較多,使得農民加大糧食的種植,而忽視了棉花生產,比如黃淮海地區的棉花種植面積、產量近年來出現了雙降。對此,方言指出,“這種情況不能持續下去,下一步還是要均衡糧棉油的發展,棉花光靠新疆的產能肯定不夠。”
正因如此,“十二五”期間的一大任務就是保護耕地,特別是保護高產量地區的耕地。方言特別指出農產品期貨對轉變農產品發展方式的作用,“要考慮怎么樣才能讓農民更好地進入期貨市場,通過期貨市場達到預期收益。”此外她還提到,國家還應該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強信貸的支持。
玉米或迎大牛市
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民眾的消費結構正不斷出現變革。而“第一變革以大豆進口量猛增為標志”,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強民說。目前,中國目前大豆進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以上,這推動了全球大豆價格的大幅上漲。在他看來,國內消費結構的第二次變革以玉米消費增長為標志。
玉米在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也是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以玉米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主要包括淀粉(及其衍生品)和酒精,應用行業廣泛,包括食品飲料、造紙、紡織、醫藥、化工等。自2009年中國政府實行托市收購價以來,國內玉米價格幾乎直線上漲。
就國際的因素而言,玉米的價格也將面臨快速上漲的壓力。比如,世界玉米庫存消費比下滑;美國玉米庫存消費比降至歷史新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燃料乙醇消費量依然在增長,而玉米正是用來提取燃料乙醇的原料之一。此外,近三年以來美國的玉米出口量不斷在下降,這也有助于國際市場玉米價格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