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在1985年,當時擔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他率領一個農業代表團到訪艾奧瓦州。27年后,他對美國的訪問則將是一次“投資未來”的訪問。
“他是作為中國未來的領導人去了解美國,了解中美關系。同時美國也要了解他,與他建立面向未來的工作關系。這是一次面向未來的互動。”復旦(微博)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上海美國問題研究所所長吳心伯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
美國總統奧巴馬對華政策顧問、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德斯(Ben Rhodes)也把此次習近平訪美之旅描述為兩國“關系建設的投資”。為了和習近平進一步建立關系,美國副總統拜登將打破此前從未跨州待客的慣例,專門從華盛頓飛往洛杉磯,陪同習近平參加當地的活動。
雖然美國以高規格接待習近平訪美,但中美之間存在信任“赤字”仍然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日前表示,中美之間存在互信“赤字”,培育和深化互信,仍然是雙方必須充分重視、認真解決的重大課題。而習近平此次訪美將有助于改善兩國戰略層次的互信。
提升戰略層次互信
《21世紀》:在習近平訪美之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在紀念《上海公報》發表40周年的活動上發表演講時談到,美中關系雖“大而不能倒”,但確實存在互信“赤字”。習的這次訪問對緩解兩國信任“赤字”有何幫助?
吳心伯:這種信任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戰略層次,也就是雙方對對方國家的基本戰略、外交和安全政策出發點的判斷;另一個則是政策層次,具體來說比如在亞太地區的安全政策、經濟政策,這些政策是否有損另一方的利益,或者口頭上說要奉行某些政策,但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習近平此次對美國的訪問不是一次工作訪問,不是為了談具體的問題。他是作為中國未來的領導人去了解美國,了解中美關系。同時美國也要了解他,與他建立面向未來的工作關系。這是一次面向未來的互動。這對于改善兩國戰略層次的互信將有所幫助。習近平在美國應該會闡述中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闡明中國的戰略、動機、意圖,增加美方對中方的了解。他也會通過與美方領導人和高級官員的會晤,了解美國的戰略,其中包括對華戰略。
但想要通過這次訪問在政策層面上提升兩國的互信,可能還比較困難。有些政策問題本身就很復雜,比如貿易摩擦、人民幣匯率問題。這些問題都基于兩國各自國內的考慮,很難緩解。
“這是一次投資未來的訪問”
而我們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相關政策,南海問題的疑慮,也難以通過這次訪問有明顯的改善。中國國內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奧巴馬政府內部,主要是國務院,在對華政策上存在說一套做一套的問題。這影響了中國對美國的信任,尤其是政策層面上的信任。
《21世紀》:如果這次訪問不會在具體議題上產生太多成果,那么這次訪問對于中美關系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吳心伯:這是一次投資未來的互動。習近平在20多年前到訪過美國。對他來說,通過這次訪問,他可以對美國形成第一手的印象,增加對美國的了解,也可以感受到美國現在發生的變化,全面地了解美國朝野對中國的看法。這些對他今后處理中美關系都是有幫助的。
對美國來說,他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機會,更好地了解習近平,了解他的思想傾向,他對美國和中美關系的看法,同時也希望和他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美國副總統拜登去年訪華其實也是帶著這樣的目的而來。
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拜登和習近平相處的時間較多,除了在首都華盛頓的活動,拜登還會陪同習近平一起訪問洛杉磯。他希望盡可能多地近距離觀察、了解習近平,建立面向未來的互動關系。這是這次訪問在中美關系中所起到的一個真正的作用。兩國應該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這次訪問,而不應糾結于當前的一些具體問題。此次訪問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是一次面向未來的投資。
《21世紀》:在這次訪問中,習近平將重返故地,在艾奧瓦州和27年前曾經接待過他的老朋友重聚,這樣的安排被認為是富有人情味的外交。和政治家之間的交流不同,你認為這樣的安排會帶來什么效果?
吳心伯:對艾奧瓦州的訪問側重于面向基層,面向美國民眾。在華盛頓,他們主要是談外交和政治,一般的民眾也不太關心。但是到艾奧瓦州,人們就會感受到中國領導人親民、人性化的一面。這和我們外交越來越注重公共外交和軟實力的發揮是相吻合的。對美外交今后要更多地打民眾牌,打基層牌。
中美貿易戰打不起來
《21世紀》:在具體議題上,你認為習近平此次訪問的看點在哪里?
吳心伯:具體問題上的看點還是在經貿關系,尤其是農業合作方面。習近平的這次訪問將給兩國在這一領域擴大合作帶來機會,雙方可能簽署一些合作協議。他要去的艾奧瓦州盛產大豆、玉米,可以對中國出口。農業合作本身已經是中美經貿合作的一部分,這次安排艾奧瓦這一站,對兩國農產品(11.54,0.03,0.26%)貿易是一種推進。
《21世紀》:去年年底,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但這在美國國內也有反對意見。在習近平訪美之際,持反對意見的45家美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公司的CEO聯名致信奧巴馬,希望他抓住和習近平會面的機會,討論可再生能源對中美兩國的互惠互利關系,避免貿易戰的發生。你認為現在中美之間存在發生貿易戰的可能嗎?
吳心伯:我覺得貿易戰打不起來。我們講貿易戰“狼來了”已經好幾年了。
的確,奧巴馬上臺以后,中美貿易摩擦在上升,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保護主義傾向在加強。這和民主黨執政有關,也和美國國內政治需要,以及當前美國經濟困難有關。但真要打起貿易戰的話,對兩國的損害都很大。如今,中美兩國之間,一方對另外一方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非常重要。所以“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做法不行。
我認為不用擔心貿易戰的問題,雖然奧巴馬宣布要成立一個小組來調查中國的貿易行為,但我想他更多的是因為面對國內的政治壓力,特別是在選舉年。面對共和黨的競爭,他也得做出姿態,表明他也在想辦法給中國施加壓力。但我認為,一個稍微明智的領導人都不會在中美相互依存度如此之高的情況下頭腦發熱地搞貿易戰。
《21世紀》:你也提到了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美國國內會出現更多的政治壓力,那么中美關系是否會因為這些政治壓力出現更多波動?
吳心伯:目前,美國關于中國的政治壓力主要集中在經貿方面,不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經貿方面,一個涉及到人民幣匯率問題。在這件事情上,中方政策大的調整余地已經沒有了,這一點美方也很清楚。在去年11月的夏威夷APEC會議上,當時胡錦濤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就這一問題進行了交鋒。所以美方知道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中方的立場已經非常明確。
另一個是貿易摩擦問題。出于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和選舉的需要,包括“雙反”調查在內的貿易救濟措施會出現異常的增多。這會影響雙邊的經貿關系,但不至于到貿易戰的程度。當然美國做得過分,中國會還擊,不過雙方都會克制,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