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3月29日指出,要牢牢把握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主動貼近“三農”的需求,加強相關期貨品種的研究開發力度,加快推進期貨市場的改革和發展,進一步增強期貨市場服務國民經濟全局的能力。郭主席的講話指明了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方向,深刻反映了實體經濟對期貨市場的期盼和需求,增強了我們加快發展期貨市場的緊迫性和責任感。
期市服務“三農”前景廣闊
近年來,湖北證監局按照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部署,正確處理監管與服務、規范和發展的辯證關系,一手抓監管創新,一手抓市場發展,注重引導期貨公司提高服務產業客戶的意識和能力,及時總結推廣套保企業成功經驗,促進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我們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到期貨市場服務“三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1.期貨市場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以湖北銀豐集團為例,2004年棉花期貨上市后,該企業依托期貨市場,采取“訂單農業+期貨市場”的經營模式,到2011年,在全省各主產棉區創辦和領辦棉花專業合作社26家,訂單植棉面積18.2萬畝,帶動了2萬多戶農民,集團營業收入達47億元。該企業在自身規模和效益實現跨越式增長的同時,還采取“二次返利”的方式,反哺棉農,保障了棉農增產增收。
2.期貨市場逐步成為引領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規模經營、集約經營和標準化生產的重要途徑。
過去湖北的棉農和菜農生產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從棉花和菜油品種上市后,期貨市場正在逐漸幫助他們解決種什么、種多少、怎么賣、賣給誰的問題。由于實行嚴格的標準化合約,我省棉花品級和油菜籽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F貨企業進行套期保值,關鍵是控制現貨資源,訂單農業的風險在于履約率低,需要時拿不到貨,市場風險完全由套保企業承擔。對此,我局指導有關棉花公司探索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改革,以“土地入股+農民入企”的模式,使農民和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合作關系。這樣不僅解決了棉花資源控制,還可以促進棉花規模經營、集約經營和標準化生產。我們認為隨著與實體經濟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密切融合,期貨市場必將引領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的革命。
3.期貨市場業已成為湖北農業企業須臾不離的風險管理利器。
目前湖北省成規模的涉棉企業、糧油企業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參與了期貨市場。據有關期貨公司資料,我省130家400型軋花設備的棉花加工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期現結合經營的超過80%,2000家較小規模的加工企業接近半數參與了期貨市場。2010年,棉花價格經歷了“過山車”行情,湖北涉棉企業,包括加工、貿易和部分紡織企業,凡正確運用期貨工具的,多數都有效規避了市場價格風險。近年來,僅我省一家期貨公司的棉花企業客戶,其依托期貨市場進行期現結合經營增收即超過2億元。湖北奧星糧油公司靈活運用期貨套保工具,不僅安然度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而且在危機中抓住機遇,實現了大發展,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企業,迅速成長為國內大型“雙低”菜籽油加工企業。在湖北,一批企業通過在市場的摸爬滾打,已經能夠運用期貨市場進行原材料采購、優化庫存管理,增加銷售收入,提高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4.農業生產和企業經營呼喚更多涉農期貨品種上市。
農業生產和市場發展都迫切需要期貨市場提供多樣化的風險管理手段,以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降低風險管理成本。我局在2010年組織的期貨農業專題調研中發現,涉及菜油的交易品種單一化,風險管理不能覆蓋整個產業鏈。菜粕是菜籽壓榨為菜油后的副產品,具有產量大、價格波動大、使用企業多,具有國家標準的特點,企業有避險需求,符合上市特點。湖北是油菜籽生產大省,又是淡水養殖大省,而菜粕是重要的淡水養殖原料,對我省農業生產和淡水養殖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我局向湖北省人大和省政府提交《關于促進菜粕期貨合約上市的建議》,2011年湖北人大代表團采納了我局的建議,并在兩會期間提交全國人大,受到重視。目前菜籽和菜粕期貨合約已列入鄭商所的交易品種備選行列,合約設計和論證也正在組織進行中。鑒于湖北是養豬大省,而生豬價格對于穩定物價至關重要,今年,我局又提交了生豬上市的建議,也得到湖北人大代表團的重視和采納。
5.“期貨農業”的創新提法更容易被農民和農業部門理解和接受。
在2009年我局組織的期市服務“三農”的調研研討中,長期從事農業研究的湖北省政府調研室副主任王德工提出,過去在農業上有“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外貿農業”等多種提法,以區別于傳統農業,期市服務“三農”是否也可以簡稱為“期貨農業”?我們采納了這一提法,并作為調研報告集的書名。這是一個富有創意的提法,其深刻含義在于以期貨市場的價格信號為風向標,組織農業生產和銷售農產品(000061),完全區別于傳統農業,體現了期市服務“三農”的本質要求,容易記,容易理解和被接受。
湖北期市服務“三農”的初步做法
1.以調研促發展,及時總結推廣期貨服務“三農”的模式和經驗。
2009年和2010年,湖北證監局先后三次組織專題調研活動,分別調研了湖北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情況、鄭商所品種(棉花、菜油、早秈稻)在湖北地區的功能發揮情況、湖北工業企業運用期貨工具的情況,每次調研歷時三至四個月。今年初,我們又召開了五場座談會,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并深入田間地頭,與合作社、棉農直接對話,了解生產和市場需求,研究期貨公司提供中介服務,發展壯大需求問題。
專項調研活動由湖北證監局牽頭,省政府金融辦公室、省政府研究室、省農業廳,以及轄區期貨經營機構等共同參與,通過實地走訪湖北棉花、油菜籽、小麥及水稻主產區,走訪交割倉庫,重點調研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相對全面地掌握了湖北部分涉農企業、工業企業利用期貨工具的實際情況,發掘了湖北銀豐、奧星糧油、宏凱工貿、枝江白銀等多個成功的典型企業,并分析總結出了湖北各相關產業鏈在運用期貨工具時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上述調研活動得到了原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副省長趙斌等有關領導的重視,相關調研成果先后匯編成《湖北期貨農業調研報告集》和《湖北期貨市場服務工業調研報告集》并出版,《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加快期貨農業發展》一文榮獲湖北省金融學會2010年度金融科研課題一等獎。專項調研組提出的各項政策建議也得到了省農業廳、期貨交易所等相關部門的重視,為期貨市場更好地服務湖北產業發展提供了思路,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2.以培訓促普及,推動政府部門、現貨企業樹立正確理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
充分發揮期市服務產業的功能,關鍵是要轉變觀念。只有當期貨不再是一個投機工具,而是一個風險管理工具的觀念在政府和企業人員心目中深入時,期貨市場才具備良好發展的堅實基礎。
2010年,由湖北證監局主導,湖北轄區從三個方面積極著手推動期貨知識的普及工作,一是積極推動開展“期貨進黨校”、“期貨下鄉”活動,二是聯合政府部門、交易所舉辦高層論壇或座談會,三是引導主流媒體加大對期貨市場知識及其功能作用的正面宣傳。
2011年,湖北證監局聯合湖北省政府金融辦、湖北省農業廳、鄭州商品交易所等單位,組織開展了“湖北省期貨市場服務地方經濟巡回報告會”,目前已完成荊門、十堰、襄陽三場演講培訓。湖北地區的期貨經營機構也針對不同類型的產業客戶群體,積極開展多樣的投資者教育活動,舉辦了“期貨服務"三農"經驗交流會”、“湖北省農牧、飼料企業經理期貨培訓班”、“中部地區鋼鐵產業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3.以創新促提升,促進期貨市場功能作用的更好發揮。
為了更好服務產業經濟發展,我局多次調研現貨企業在運用期貨工具時碰到的問題,如湖北棉花交割倉庫貼水、套期保值評價機制問題、中小企業參與期貨市場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等等,并積極向相關部門反映,以推動有關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
我局還積極支持湖北企業申請設立交割品牌與交割倉庫。由于湖北工業品交割倉庫和交割品牌方面嚴重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貨企業進行套期保值的熱情。我局多次進行交割倉庫調研,協調湖北省物資儲備局下屬337、338倉庫申請交割倉庫事宜,并大力支持有關企業申請交割品牌。
我局積極推動期貨品種的創新。結合湖北省的實際情況和現貨企業反映出來的需求,我局先后組織上市菜粕、中晚秈稻、生豬、棉紗等期貨品種的可行性研究,并通過人大議案、與交易所協調等方式,推動湖北優勢品種上市期貨交易,以更好地服務湖北產業經濟發展。
4.以規范促發展,支持期貨公司做大做強。
我局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期貨公司進行增資擴股和并購重組,提高核心競爭能力;支持有實力的期貨公司走出去,發展省外經營網點,擴大市場覆蓋面;同時,積極引進異地期貨經營機構,通過良性競爭不斷提升產業客戶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目前長江期貨注冊資本2億元,并擬在必要時增資到5億元,2011年其凈利潤已經進入行業前20名。美爾雅(600107)期貨引入外部股東,優化股東結構,先后設立期貨營業部16家。
我局依托大商所期貨學院、湖北期貨業協會各專業委員會,開展多層次的專業培訓活動,促進行業人才的培養,逐步提升期貨經營機構服務現貨企業的能力。同時,我局還計劃聯合期貨交易所、高校,舉辦省內主要工農業龍頭企業相關負責人研修班,切實為其參與期貨市場提供良好的平臺和暢通的機制。
在支持期貨公司發展業務的同時,我局積極推動期貨公司加強內部管理。我們先后實行了首席風險官聯系會議制度,出臺《湖北期貨經營機構首席風險官工作指引》、《湖北期貨經營機構建立內部問責制度指引》、《湖北期貨經營機構誠信社會責任披露指引》,促進轄區期貨經營機構健康發展、合規經營。
進一步發揮期市服務產業功能建議
1.加快涉農新品種合約上市步伐,提供更多避險工具。
期貨品種的數量、種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程度。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經過嚴格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盡快推出新品種合約。對已上市品種,應完善其上下游品種,形成系列,提供多樣化工具,豐富避險手段,滿足產業鏈不同客戶的避險需求。
2.從政策層面鼓勵引導現貨企業參與套期保值。
建議對《會計準則》等財務制度進行合理優化,增強企業期現結合經營的靈活性。建立科學、規范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期貨考核評價體系。從政策上適度放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參與期貨套利交易,并從制度上加以引導和管理。鼓勵現貨企業參與國內和國際市場相關期貨品種的套利操作,在實踐中逐步成熟,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研究期貨套期保值信貸試點,探索把套期保值作為貸款條件的合適模式。同時,可考慮對長期穩定開展期貨保值業務的大型重點企業,對套期保值取得的收益予以一定期限和程度的所得稅減征,以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保值、開展風險管理的行為。
各期貨交易所對套保企業的收費、保證金的收取,應推出一些鼓勵措施,建議在期貨公司評級體系中,對保值量大、服務產業客戶量大的期貨公司,予以更多傾斜,進一步強調期貨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
3.加速推進境外期貨業務,研究國內夜盤交易。
目前,由于缺乏利用境外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套利的合法通道,國內現貨企業在競爭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產業客戶存在較為迫切的需求。同時,由于外盤交易在我國夜間休市時段進行,國內投資者無法同步進行避險操作。在調研中,一些投資者呼吁應適當開辟夜盤短時段交易。
4.持續推進投資者培訓教育活動,為期貨行業人才培養提供政策支持。
發揮期貨市場功能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整體而言,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基層農業部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期貨市場和期貨功能的認知仍有待提升,對利用期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積極利用期貨市場功能的氛圍尚未形成。因此,需要持續加大期貨知識普及力度,以現貨企業、農業系統、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在政府部門和產業企業中培養期貨文化。面向期貨市場各參與主體,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期貨知識宣傳和投資者教育活動。
建議進一步發揮期貨交易所、中期協和各地期貨業協會的作用,設立專項基金,加大期貨知識普及力度。在期貨行業人才培養方面,從政策上予以規劃和支持,加強高層次專業和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并依托高校,建設期貨后備人才培養基地,進行期貨人才資源儲備和進一步培養,促進行業優秀人才得到有效地積累和發展。
5.適度放開期貨經營機構的經營范圍,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
期貨市場是一個相對高風險的市場。近年來,根據規范發展需要,行業政策對期貨公司的經營范圍、期貨公司的自有資金使用范圍,包括期貨網點的設立、期貨品種的上市等提出了較高要求,這保障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但同時也影響了期貨公司的創新意愿。建議加快行業創新步伐,適時放開CTA、資產管理等相關業務,放寬期貨經營機構的經營范圍,促進期貨公司壯大實力,從而更好地服務產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