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經濟之聲評論員何京玉今天點評的題目是:糧食單產極限要突破,農業產業化資本化是關鍵。
何京玉:今天大話我談一下農業的問題。我的觀點是,農業生產,規模化和高科技十分重要,而農業生產需要更多資金投入,大量的城市資金,需要投向農村。
我想首先回顧一下過去200多年中國人口變化的情況。有一派歷史學家就說,中國歷史,有記載的大約3000多年,到底興衰如何,主要看的就是人口變化。比如我最近在微博時說的,秦始皇統一六國,破壞了六國原有的秩序,引發長達幾十年的內戰,到劉邦建立漢朝,中國已經滿目瘡痍。經過文帝和景帝兩代的努力,西漢人口由1300多萬增長到3400萬左右,生產也趨于穩定。漢武帝窮兵黷武,人口減少到2800多萬。所以你看,哪一個時期好不好,看看人口的變化趨勢也知道一些。
最近有一次戲劇性的人口變化,就是從1800年到1850年,中國人口從3億增加到4億。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增幅?主要就是當時中國引進了兩種糧食作物,玉米和馬鈴薯。這兩樣也是最早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時從美洲引入歐洲種植的,他們的特點就是單產高,一下子養活了很多人口。
當然我們最近30年人口增長的也很快,新生兒死亡率低,和糧食連年增產也有很大關系。而糧食增產,在耕地已經不能增加的前提下,和主要作物產量的提升和關鍵技術推廣有關。
據測算,在生產條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況下,僅通過提高農業技術到戶率、到位率,糧食單產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2011年,全國因單產提高增產糧食425.4億斤,科技對增產的貢獻率達到85.8%。由此可見,農業科技作用很大。農業科技的提高,目前其實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投資。
從目前的情況看,在管理體制上,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分別隸屬于各級行政主管部門;農業科技人員又分屬于各個研究所、高校,其職稱評審、職務晉升,是單位同行和上級領導說了算,而不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企業說了算。這樣一來,雖然農業科技人員從主觀上愿意為農民服務,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創新與農業生產的"兩張皮"現象。
我對這一點一直有一個看法,就是能否引入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科技開發和農業生產中來,讓農業生產從原來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轉變為資本密集型的產業。最近我們其實也發現了一些苗頭,就是一些不相干的企業開始投資養殖業,因為豬肉價格高。
其實目前農業作為一個行業,還是缺少資本運作的模式。各種資金流入農業,我們應當鼓勵,而不是在旁邊冷言冷語。當然,資本進入一個領域,首先是要有回報。這就是資本的本性。農業生產的效率是不是足夠高?農業生產有沒有規模化,足以吸納大量的資本?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有沒有一個成熟的保險機制,另外,成熟的產品現貨和期貨市場是不是也配套?這些都是問題。
我認為,每年的一號文件都事關農業,今年把農業科技也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地位,農業是有前途的。什么時候,中國也能誕生出一批有規模、有效益的大型農業生產企業,農業產業化資本化的聚集度有一個飛躍,這就是農業生產再一次升級,也就會再開創一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