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獨家視點 » 正文

我國玉米市場發展淺析

  作者: 來源: 日期:2012-06-05  

  我國是玉米生產和消費大國,播種面積、總產量、消費量僅次于美國,均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在玉米價格上揚的帶動下,國內玉米產

   我國是玉米生產和消費大國,播種面積、總產量、消費量僅次于美國,均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在玉米價格上揚的帶動下,國內玉米產量穩步增長。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農村綠皮書》預計今年玉米產量將超過稻谷,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玉米消費需求也明顯增加。從我國玉米產業的現狀及國家相關產業政策來看,玉米下游行業需求規模仍將穩步增長。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提高國產玉米供給能力將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進口則將成為補充國內玉米供給的常規手段。

  下游行業需求規模仍將穩步增長

  我國玉米需求主要分為飼料需求、深加工需求以及食用、種用需求。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的發展,肉類、玉米淀粉和酒精等產量穩步增長,飼料和深加工需求規模不斷增加。以飼料需求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2011年我國肉類產量增加了31.17萬噸,配合飼料產量增加了1649萬噸左右,混合飼料產量增加了595萬噸左右。預計未來飼料和深加工需求規模仍將穩步增長。

  1.當前我國規模化養殖比例趨于提升

  我國當前的畜牧生產中,小規模低水平的散養方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近40%的生豬由年出欄50頭以下的散戶提供,60%的奶牛由存欄20頭以下的小戶飼養。小戶散養方式所固有的生產粗放、信息不靈、防疫條件差、標準化程度低、良種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相對于散養方式,規模化養殖具有易降低養殖成本、易控制疫病傳染和抗風險能力強等發展優勢。以生豬養殖為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編寫的《全國農產品(6.82,0.00,0.00%)成本收益資料匯編》顯示,2010年我國規模化養豬與散養生豬相比,總成本低80.49元/頭,投入的醫療防疫費高3.61元/頭,凈利潤高49.26元/頭。

   為進一步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中制定的行業發展目標是,畜牧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繼續向資源節約型、技術密集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畜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得到保障,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局面得到遏制。到2015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2900萬噸和5000萬噸,羊毛產量達到43萬噸,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6%;全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0—15個百分點,存欄100頭以上奶牛、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超過38%和達到50%;工業飼料產量達到2億噸,年產5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或集團達到50家,其飼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

  綜上來看,我國規模化養殖比例提高將是未來養殖業的主要發展趨勢,飼料需求規模將穩步增長,而作為主要的飼料原糧之一,玉米的飼用需求也將繼續增長。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歷年供需報告顯示,自1999/2000年度以來,我國玉米的飼料消費連續十四年增加,年均增長量在357萬噸左右,2012/2013年度飼料消費將比上一年度增加600萬噸。

  2.玉米深加工產業仍將有限度地發展

  玉米深加工產品品種眾多。我國玉米深加工產業主要集中在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關領域。隨著國內玉米深加工產能的過度擴張和玉米供需形勢趨緊,國家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限制產業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對玉米深加工產業的限制發展并不等于停滯發展,而是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不同的子行業所面臨的政策環境并不完全相同。

  工信部公布的《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玉米加工業的相關規劃是,國內玉米要優先滿足飼料業發展需要,適度發展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區的玉米加工業,控制玉米非食用深加工產能和用糧規模過快增長,推進技術先進、產品銷路好、經濟效益高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的更新改造,未經核準不得新建或改擴建玉米非食用深加工項目。繼續控制味精、檸檬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酒精等產品產能的擴張,加大兼并重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開發營養、健康、休閑、方便玉米食品,穩步增加淀粉糖、多元醇(糖醇)產品生產,推動替代進口的食品級和醫藥級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高附加值酶制劑、有機酸、功能性淀粉糖等產品開發,提高玉米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

  從上述政策規劃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作為食用用途的玉米加工并不在國家限制發展的行列,占玉米深加工消費比例在50%以上的淀粉類產品仍具有發展空間,其對玉米的剛性需求較大。第二,玉米非食用深加工是國家政策限制的主要子行業,但此類行業中的代表產品——酒精的需求潛力較大,在相關替代原料產量增長或技術發展仍需時間的現狀下,玉米消費需求仍將出現有限度的增長。“十二五”期間,我國燃料乙醇的年利用規劃目標確定為500萬噸,而2010年底我國燃料乙醇總體利用規模為172萬噸。

  科技是國內玉米增產的主動力

  近年來玉米價格持續上揚帶動了種植面積的增加,但隨著主產區種植潛力的不斷發掘,土地資源的約束力顯現,傳統的種植方式對玉米增產的推動力減弱。隨著國內玉米供需形勢趨緊,科技應用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1.科技應用有利于提高國產玉米種植潛力

  我國玉米種植范圍很廣,但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其中北方春播玉米區和黃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區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70%以上。近年來國產玉米增長的種植面積也主要集中于這兩個區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比上一年增加1317.48千公頃,其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所增加的種植面積占全國增加值的46.38%左右,黑龍江省的增幅最高,增長面積達到35.819萬公頃。由于北方春播玉米區和黃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區是我國傳統的玉米主產區,種植面積所占糧食作物面積比例已經較高,加之近年來的種植面積增長,易改種玉米的土地面積減少,增長潛力趨減。以近年來種植面積增幅最大的黑龍江省為例,2010年玉米種植面積增長率約8.9%,低于2009年的11.58%。

  隨著易改種玉米的土地面積減少,國內玉米種植潛力的發掘將轉向依靠科技應用。以西北灌溉玉米區為例,該地區主要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甘肅省一部分為主,種植面積僅占全國的3.5%左右,但新疆地區玉米單產水平卻居全國前列。吉林省與同緯度的美國、烏克蘭并稱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玉米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4年—2010年吉林省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計算,該省玉米年均單產為6.54噸/公頃,而以同樣方法計算的新疆玉米年均單產為7.03噸/公頃。由此可見,新疆玉米種植面積增加所帶來的產量增長潛力較大。不過新疆玉米種植存在灌溉條件較差的難題,擴大節水高效技術和設施是提高新疆玉米種植面積的重要前提條件。

  2.科技應用有利于提高國內玉米單產水平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玉米單產水平并不靠前。農業部部長韓長斌日前發表的一篇文章稱,美國玉米畝產紀錄是1850公斤,我國新疆也創過1356公斤的畝產水平。2011年是我國玉米單產最高年份,但全國玉米平均單產也僅在383公斤/畝。我國玉米單產排在世界21位,與主產國相比有差距,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平均畝產600多公斤相比差距更大。我國同一生態區的省際間玉米單產水平差異也很大,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山東玉米畝產436公斤,比河南高出66公斤,比河北高出102公斤,比安徽高出162公斤。在東北春玉米區,吉林玉米畝產439公斤,比遼寧高出72公斤,比黑龍江高出84公斤。

  圖2 我國和美國玉米單產水平對比圖(單位:噸/公頃)

  由上述數據可知,我國玉米單產具有較大的提升潛力,而科技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國內玉米單產水平。第一,高產玉米栽培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單產能力。玉米超高產栽培的研究發現,通過良種與栽培技術相配套,在栽培中把所有的技術進行合理組裝,進而模式化、標準化、規范化種植生產,可以明顯提高玉米單產。例如,吉林農業大學和吉林省農科院承擔玉米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對玉米超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長期研究,創造了雨養條件超高產記錄,2007年畝產1187.3公斤,2008年1150.4公斤,2009年1066.3公斤。第二,科技應用可以有效幫助玉米抵抗干旱等不利生長環境。韓長斌日前撰文提出的增加玉米生產的主要對策措施之一就是著力解決干旱問題,除部分有條件地區適度利用地上和地下水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外,主要走發展節水高效農業的路子。深耕深松技術重點在東北、黃淮海玉米產區推廣,適于應用的面積約3億畝,可三年深耕深松一次,一般當年增產5%—10%;覆膜種植技術有效解決西北、西南、東北西部地區的春旱問題,一般每畝增產250斤左右,適于推廣面積約3億畝;膜下滴灌技術能有效防御東北西部地區的春旱、夏伏旱和秋旱,畝增產500斤左右,在東北地區適宜推廣面積在6000萬畝左右。

  進口是補充供給的常規手段

  隨著近年來我國玉米供需形勢的趨緊,國內進口玉米數量持續增加。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我國年度進口玉米量連續四年出現增長,2011年我國玉米進口比上一年度增長約11.47%,達到1753601噸,而我國也于2010年由玉米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受國內玉米消費剛性需求規模和國產玉米產量增速限制,國內凈進口玉米將成為常態,進口將是補充國內玉米供給的常規手段。

  第一,我國玉米供需現狀需要適度進口玉米。隨著玉米飼料和深加工需求的增長,國內玉米供需形勢趨于緊張,國家不得不限制玉米深加工產業用糧量以保證玉米飼料用量。雖然國家已采取種種措施積極推動國內玉米生產,但受土地資源約束和科技應用仍需時間等影響,國內玉米產量增速已低于消費增速。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1997/1998年度至2011/2012年度連續十五個年度的我國玉米產量和國內總消費量的數據計算,玉米年均產量增幅為583萬噸,國內總消費的年均增幅為470.6萬噸。而使用相同數據源和方法計算的1997/1998年度至2012/2013年度連續十六個年度的玉米年均產量增幅為554.4萬噸,國內總消費的年均增幅為516.2萬噸。由此可見,我國需要適度進口玉米以緩解國產玉米供需緊張形勢。

  第二,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有利于玉米進口。目前我國主要以進口美國玉米為主。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2012年度,我國玉米進口預估值為500萬噸,而截至5月17日當周,美國已累計對中國出口玉米297萬噸左右,占年度進口預估值的59.4%。為保障國內玉米供應,我國也在努力為玉米進口創造更好的條件。國家質檢總局4月中旬公布的關于進口阿根廷玉米和進口老撾玉米植物檢驗檢疫要求的公告稱,經相關兩國檢驗檢疫部門協商,阿根廷和老撾玉米獲得出口中國檢驗檢疫資格,允許符合相關植物檢驗檢疫要求的阿根廷和老撾玉米進口。但阿根廷和老撾的進口玉米只能用于加工,必須在指定加工廠生產加工,不能直接進入流通市場。此舉為我國與阿根廷及老撾之間的玉米貿易活動鋪平道路,同時也對我國主要的進口玉米供應國美國形成競爭。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我國還可以從泰國和秘魯進口玉米用于加工。

  綜上所述,我國玉米飼料和深加工等下游需求規模仍將增長,國內玉米產量增速已低于消費增速。在土地資源約束下,科技將是玉米增產的主動力,而進口將成為補充國內玉米供給的常規手段。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