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工業品市場和股票市場一片凄風冷雨,農產品(000061)期貨市場卻熱得發燙。
近兩個交易周以來,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農產品價格持續走強。國內以大豆、豆粕、玉米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各品種,遭遇游資的瘋狂狙擊,特別是大豆、豆粕的價格更是一舉創出了近四年來的新高。
農產品期貨的強勁表現,加大了市場對食品價格走高的預期。由于農產品、食品權重占國內CPI比重過大,業內專家擔憂食品價格的上漲會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進而引發國內經濟的“滯脹”。
國際投行唱多農產品
大宗商品市場中,豆類產品的定價權在國際市場,海外投行本身就是最大的倉單持有者。
6月以來,美國中西部地區出現極端高溫天氣,降雨大大低于正常水平,農產品市場預期減產,各主要品種價格全面上漲。統計顯示6月美盤的玉米、小麥價格上漲超過15%,大豆價格漲幅接近7%。
全球股票市場持續低迷,大宗商品市場工業品和貴金屬需求不振。這時,美國出現的罕見極端酷熱天氣,為投機資金找到了絕佳突破口。6月,國際國內大豆、豆粕、玉米、小麥期貨價格全面上漲,特別是大豆、豆粕價格更是一路狂飆,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的豆粕主力合約1209從3200元一線猛升至3930元。
“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全球資本市場短期內難有復蘇跡象,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十年大牛市已經結束。”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判斷,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觀,工業品、貴金屬需求大量下降,流動性資金找不到合適突破口。大豆主產區出現的極端天氣,誘發了流動性資金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持續爆炒。
國際大宗農產品市場火爆升溫的背后,與國際投行的大肆唱多不無關系。
高盛在6月底發布的預測報告指出,“未來3至12個月大豆價格可能升至每蒲式耳15.50美元(1蒲式耳=36.37升),高于6月12日報告中預計的14.30美元;小麥價格的預期也從每蒲式耳5.75美元提高至7.15美元。”同時,美銀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行也紛紛表示出對玉米、大豆價格的樂觀預期。
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的數據顯示,在農產品商品方面,非商業性頭寸大量累積,對沖基金、國際投行則是大量農產品多單的持有者。
面對國際投行的一致唱多,中證期貨研究總監陳樹韋卻認為應該保持謹慎態度,“豆類產品的最大炒作理由就是天氣原因,但是支持農產品瘋漲的理由并不充分。目前來看,棉花、小麥的價格相對合理,豆類價格則偏高。”
陳樹韋分析認為,“大宗商品市場中,豆類產品的定價權在國際市場,海外投行本身就是最大的倉單持有者。從今年年初開始,豆類價格就持續走高,即便是在5月歐債危機引發商品市場崩盤的過程中,豆類價格依然保持堅挺。國內機構在與國際投行的博弈過程中,往往勝多負少。目前海外投行繼續在高位唱多,盲目跟風面臨的風險極大。”
游資瘋狂投機
這一輪對空對決中,機構和企業的套保盤則充當了空頭角色。
國際投行不遺余力唱多,外盤農產品價格節節走高,國內投機資金的炒作熱情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7月9日,根據大商所收盤后公布的數據,豆粕期貨成交總量達721.5萬手,創出該品種上市以來單日成交歷史新高;大豆主力合約1301尾盤被大量多單封于漲停價,全部合約成交總量達1320764手。
“參與豆粕炒作的主要是江浙一帶的游資,場內多頭基本都是投機資金,而空頭則是機構、企業的套保盤。”中期資產管理公司執行總裁王紅英告訴記者,從目前掌握的營業部席位來看,大豆、豆粕炒作的資金基本都來自江浙一帶,這部分資金規模龐大,不排除從股市轉戰期市的可能。
這一輪對空對決中,機構和企業的套保盤則充當了空頭角色。
王紅英分析認為,一般特大型國企,比如中糧等企業都會擁有國際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席位,套保盤直接在國際市場進行交易。國內市場方面,豆粕、大豆等商品空頭持倉盤可能為中小型企業。在套保盤與投機盤對決的過程中,游資占據了主動。
期貨市場的動蕩表現,也引發了股票市場對參與套保企業的擔憂。7月9日當天,大豆、豆粕合約創出新高,令人倍感意外的是,以經營油脂為主業的A股上市公司東陵糧油(000893 .SZ)股價卻逆勢跌停。市場盛傳,東陵糧油參與豆類期貨的套保盤可能出現虧損。
實際上,去年東陵糧油業績大幅滑坡,有券商研究員直指,套保盤操作失敗是引發業績走低的重要因素。
《中國經營報》記者致電東陵糧油,公司證券辦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套保盤操作一切正常,市場所謂的豆類價格上漲引發套保盤巨虧的傳言并不真實。
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公司油脂生產原料全部自美國進口,從下訂單到裝船進庫,周期往往需要2~3個月。做套保的企業一般是天然的空頭,以期單對沖掉現有原材料價格的波動風險。至于操作策略以及套保盤所持倉位比重,東陵糧油表示不愿做過多透露。
豆類期貨的投機性上漲,不但對企業套保盤構成了嚴峻考驗,瘋狂博傻的過后,投機者本身面臨的風險也在急劇放大。
7月10日,豆粕主力合約1301高開3745元后一路強勁上攻,到10點41分創下全日最高價3878元,之后合約1301如水銀瀉地一般直線崩盤,短短半小時內,合約1301便由漲變跌。
“投機性資金已經有明顯出逃跡象,近期合約1301持倉大增,而遠期合約1305的多頭在開始拋售。”陳樹韋判斷,豆類品種泡沫明顯,近期合約還能持有多單,隨著投機資金的減倉出逃,泡沫隨時有被刺破的可能。
國內滯脹隱憂
預計經過價格的傳導,CPI拐點可能會在三四季度形成。
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農產品價格狂飆,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迅速發酵。
國內市場方面,農產品期貨的強勁上漲,加大了市場對國內食品價格走高的預期。由于農產品、食品權重占國內CPI比重較大,業內專家擔憂食品價格的上漲會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CPI同比上漲2.2%,創29個月以來的新低。在CPI漲幅構成中,食品價格上漲3.8%,非食品價格上漲1.4%。今年上半年,全國CPI比去年同期上漲3.3%。食品價格上漲,影響CPI總水平同比上漲約1.2個百分點。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判斷,“近期國際大宗商品中農產品連續走強,但價格上漲因素傳導到居民消費品還需要一段時間和過程,所以盡管農產品、食品權重占國內CPI比重過大,短期內也不會對國內食品價格造成過大影響,預計經過價格的傳導,CPI拐點可能會在三四季度形成。屆時CPI將會再次形成調頭上漲的趨勢。”
“如果中國經濟進入滯脹周期,調頭向上的CPI數字無疑會對加息周期構成影響,并進一步加大國家宏觀調控難度。”白朋鳴分析認為,“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央行降息是不二的選擇,但是維持較低利率需要CPI提供空間,如果CPI高企,央行沒有辦法維持低利率,甚至還要通過加息來緩解物價上漲壓力。”
小貼士
何為“滯脹”
全稱是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滯脹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與高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地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