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枯的草地,崩裂的河床,極度缺水而奄奄一息的農田,滿臉疲憊與無奈的農民。這是今年美國中西部幾大糧食主產區隨處可見的景象。遭受“世紀大旱”的美國,56%的地區陷入干旱的煎熬中。
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因為歐債風暴的沖擊而重陷低迷之際,美國作為全球最主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持續發展的旱情直接引發了國際農產品價格的“逆風飛揚”。
6月中旬以來,國際玉米、小麥和大豆的價格連續飆漲,階段漲幅一度達到令人瞠目的50%左右。繼上月大豆創下歷史新高后,本周芝加哥玉米價格再創歷史新高。國內農產品期貨也持續走強。
農產品價格大漲的同時,世界經濟卻正日益明顯地感受到歐債危機帶來的逆風,不管是歐元區本身,還是美國、日本或是金磚國家,都重新將促增長擺到了議事日程的最顯要位置,降息、量化寬松、財政刺激等“重型武器”也再度魚貫登場。
出人意料的農產品牛市,不僅讓糧食危機的風險驟增,也給相關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提價壓力。而農產品漲價帶來的通脹威脅,更讓各國的決策者開始高度戒備,特別是在中國等食品消費占比相對較高的新興經濟體。
全球農產品陷入生產危機
高溫缺水給美國農作物帶來毀滅性災難,玉米和大豆價格本周升至創紀錄高位
“在美國的‘玉米之鄉’艾奧瓦州,在我們乘車從市區開往郊區的途中,即使將車內的空調溫度打到最低,都驅趕不走全天都在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暴曬的天氣幾乎讓人沒有勇氣推開車門走下車。”剛剛從美國考察農業干旱情況歸來的國內某期貨公司副總經理徐亮(化名),真切感受了美國的世紀大旱“威力”。
徐亮告訴記者,當地電視經常播放的畫面是,幾近絕望的農民在枯黃的玉米地里掰下一個玉米棒,剝開后里面沒有一顆玉米粒。受旱最嚴重的地區的一些農場主徹底放棄收獲希望,駕駛收割機,直接將玉米地或大豆農田鏟平。
來自全美氣候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6月份,約56%的美國毗鄰地區處于中度到極度干旱狀態,為1956年以來的最高比例。而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這種情況并未出現緩解。
作為全球最大的玉米和大豆種植國,高溫缺水給美國農作物帶來了毀滅性災難,玉米和大豆價格本周升至創紀錄高位,歐洲小麥價格同樣創出歷史新高。
美國農業氣象學家預計,未來兩周美國玉米和大豆種植地區有超過60%將持續干熱,導致作物產量進一步減少。“在至少未來15天種植帶大約三分之二的地區將繼續干燥,作物等級肯定將進一步下滑,”氣象學家唐·基尼說。
美國農業部最近一次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9日的當周,美國玉米生長優良率為24%,大豆生長優良率為29%,均較前一周下降2%。
除了美國,作為全球小麥的主產區,俄羅斯因旱災影響將小麥產量預期下調至7700萬至8000萬公噸,俄羅斯南部和烏克蘭地區也仍將持續干熱天氣,不利于小麥生長,利好麥價。
經合組織上個月警告說,當前農產品價格依然處在相對較高的水平,許多國家食品價格上漲的問題還很嚴重。而在當前農產品庫存較低,農業生產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未來農產品價格可能進一步震蕩。
該組織預計,日益嚴重的資源限制、環境壓力以及投入成本的上升將會影響到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的供應。預計未來10年全球農產品生產的年增長速度將放緩至1.7%,而過去數十年這一速度一直保持在2%以上。
多方資金借機熱炒農產品
7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玉米期貨漲逾28%。美國玉米期貨主力合約7月底盤中刷新歷史高位
供不應求的農產品市場,也成為多方資金熱捧的炒作題材。7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玉米期貨實現逾28%的驚人漲幅。7月31日,美國玉米期貨主力合約盤中一度上漲至每蒲式耳8.19美元,刷新歷史高位。而6月及7月的兩個月玉米的漲幅更是高達45%,創1988年以來最大。7月份,小麥和大豆主力合約的漲幅也分別高達17.47%及15.91%。
貨幣環境逐步寬松,同樣給商品市場帶來更多流動性。近期包括歐洲及英國在內的多個主要經濟體央行都推出進一步寬松的舉措,美聯儲官員也時不時發表支持寬松的措辭。此外,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堅決捍衛歐元區的完整性。一些市場分析師說,德法領導人的這一表態提振了投資者對歐元區的信心,刺激美元對歐元等主要貨幣走弱,對包括玉米、小麥和大豆在內的大宗農產品交易構成利好。
海外媒體上周發布的研究顯示,對PowerShares DB農產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新份額的需求7月份增長4%,創2011年3月份以來的最大漲幅。
“投資者現在涌向農產品市場主要是因為干旱,”幫助對沖基金Harvest管理著13億美元資產的凱利·維斯布洛克表示,“看起來總有人在追逐良好的基本面。投資者把資金轉投能夠帶來回報的資產,這并不令人意外。”
農產品漲價引發諸多問題
隨著玉米、大豆、小麥價格持續飆漲,不少人擔心,2007年至2008年時糧食危機的一幕可能重演
作為一類與經濟和社會關聯度極高的大宗商品,農產品價格的意外大漲,給全球帶來了廣泛的影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玉米漲價,與之密切相關的肉類、乙醇和甜味劑等行業,都開始明顯感受到成本的上升,進而影響到餐飲和食品加工等諸多企業。
更令人擔憂的是,農產品漲價帶來的通脹和糧食安全問題。隨著玉米、大豆、小麥價格持續飆漲,不少人擔心,2007年至2008年時糧食危機的一幕可能重演。世界銀行本周專門發布報告指出,美國異常干旱天氣、歐洲一些國家持續降雨以及俄羅斯、印度等產糧國降雨不足等因素,已經增大了國際糧價的波動,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世行表示正密切關注糧價,以幫助各國政府制定適當政策。
相比世界其他地區,食品在亞洲的消費開支中占的比重更大,因此糧食價格上漲對亞洲通脹的影響尤為明顯。根據IMF的數據,在亞洲新興市場,食品開支占比達到35%,而美歐國家這一比例僅為20%左右。
匯豐控股亞洲經濟研究聯系主管紐曼認為,現在還沒有必要對亞洲的糧食通脹問題太過擔憂。他表示,對亞洲的食品通脹而言,更重要的還是石油和大米。
不過,壞消息在于,國際油價近期開始重回上升軌道,并重返90美元。一項針對華爾街投資人士的最新調查顯示,業界認為,隨著主要經濟體不斷加大政策刺激,油價可能很快重新上攻100美元。
花旗的分析師指出,盡管亞洲影響食品通脹的最關鍵因素——大米價格迄今仍保持相對穩定,但鑒于農產品價格的關聯性歷來較高,大豆、小麥等漲價,很容易推高大米價格。所以,亞洲經濟體需要引起最夠的重視,密切監測大米價格的最新變動。
中國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
多方跡象表明,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已經開始實質影響中國經濟
事實上,即便本地食品價格還未全面明顯上漲,一些亞洲經濟體已經不得不開始為通脹提早打算。
在經濟增速已降至9年來谷底的印度,盡管6月份的CPI增速有所放緩,但印度央行卻無法和韓國、中國等其他國家一樣重啟降息。本周,印度央行宣布維持基準利率在8%不變,以便控制可能再度升溫的通脹。
在中國,眼下能看到的國際農產品漲價影響主要體現在期貨市場,其中尤以豆粕為代表。大商所豆粕期貨近期不斷刷新歷史高點,自6月中旬以來的累計漲幅超過25%,一度出現“豆粕比鋼材貴”的現象。大豆、豆油、玉米等期貨品種6月中旬以來也有不小的漲幅。
相比期貨市場的短線炒作,更令人擔憂的是國際農產品漲價可能加大中國輸入型通脹壓力。多方跡象表明,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已經開始實質影響中國經濟。中國已經連續兩次降息,“促增長”的政策意圖日益明顯,而如果食品通脹問題惡化,勢必加大政策調控的難度。
來自食用油生產企業的消息稱,有關部門正在采取措施抑制國內食用油價格的上漲,一些廠商甚至稱,已接獲“除非萬不得已不得提價”的通知。投行瑞銀本周稱,鑒于美國玉米價格迭創新高,中國可能已經推遲了從美國的玉米進口訂單。而由于成本上升、需求不旺,中國的一些養豬戶已經開始考慮降低飼養規模。
野村證券的分析師認為,美國軟商品的價格急速上漲,很可能推高中國的豬肉價格,限制政策松動的空間。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指出,盡管中國對玉米的進口依賴度不高,但卻大量進口大豆。即便是玉米,近年來中國對玉米的進口依賴度也在快速上升,顯示國內需求的增長已經遠遠超過了供給,這使得價格更容易受到干旱等利多因素的推動。
盡管有上行的壓力,但多家海外投行都認為,考慮到基數效應,第三季度中國的食品通脹還不會太明顯。更大的壓力可能出現在第四季度和明年,屆時中國很可能面臨結構性和周期性的通脹壓力。
決策部門顯然已開始未雨綢繆。有消息稱,近期有關部門已要求加大重視美國玉米減產對世界糧價的影響,以及食用油連續大幅提價的動向,防止出現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