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目前我國東起臺灣和沿海各省,西至青藏高原和新疆,南起海南省,北至黑龍江省黑河地區都有玉米種植,是世界上唯一的春夏秋冬“四季玉米”之鄉。同時,玉米也是我國需求增長最快的糧食作物,是具有最大增產潛力的糧食品種,因此促進玉米生產事關中國糧食安全戰略。
中商情報網行業研究員田悅表示,玉米產量的增加,增強了國內糧食的供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抗風險能力;同時,玉米還是重要的飼料原料和工業原料,推動玉米產業發展對我國糧食生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現在玉米取代稻谷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在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中,玉米處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應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資源條件,統籌發展玉米與稻谷、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在保持玉米播種面積穩定的基礎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技創新,優化區域和品種布局,著力提高單產水平,不斷增強玉米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科學儲運效率和加工水平,完善政策調控體系,全面提升玉米產業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玉米產業持續穩定發展,保持國內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田悅表示,除了挖掘生產潛力、保持玉米供給外,在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上,還有一些問題亟須引起各方關注。
首先,從糧食供需層面上講,雖然在近年來,我國的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但城鄉消費者對食品的絕對消費量在上升,一部分農產品供給卻在減少,這樣食品供求上結構性短缺的出現就成為必然。而糧食作為剛性需求品,供求極少的變動也會導致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國家穩定大局。
其次,近年來,我國糧食進口量逐年上升,而我國又沒有掌握糧食的國際定價權和國際貿易話語權。世界糧食危機等因素會導致國際市場的供給及價格波動,從而也影響到國內糧食市場。
近些年我國的部分農作物減產,干旱、洪災等自然災害逐年增多,也影響到國內糧食的供給,從而導致國內糧食市場的價格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