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12月供需報告顯示,2012/13年度,中國玉米進口預估為200萬噸,中國玉米產量上調800萬噸。
中國玉米產量上調當然是好事,但與此同時,中國玉米進口增幅之大令人咋舌。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我國玉米進口455.7萬噸,同比增長385.4%;出口25萬噸,同比增長89.4%。其中,中國從美國進口玉米約為450萬噸,占進口總量的98.7%!
從全球市場來看,美國是玉米市場上的最大玩家,它既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種植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國,其產量占全球玉米產量的4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市場的60%以上。中國市場潛力巨大,美國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肥肉。
眾所周知,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只籃子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目前中國的進口玉米絕大部分就放在了山姆大叔的籃子里。保不齊有一天,山姆大叔不高興了,打破籃子,雞飛蛋打,中國玉米進口就不是一個好玩的游戲了。
中國應該未雨綢繆,想好怎么和山姆大叔玩。或者即使山姆大叔不和中國玩了,中國還可以找離得近一點兒的老撾、泰國、俄羅斯、烏克蘭大叔玩,這樣還降低了運輸成本。抑或中國舍近求遠,還可以到南美找熱情的阿根廷大叔玩。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在國際市場上和山姆大叔玩,我們首先要了解山姆大叔的路數。我們先來看看山姆大叔對華發動的“大豆戰爭”吧。
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但是靠巨額財政補貼的“山姆大叔生產”的大豆逐漸進入中國市場。到2004年,低價進口大豆開始橫行中國,國內眾多內資豆油壓榨企業陷入困境。緊接著,ADM、嘉吉、邦吉和路易達孚4大糧商趁機低價收購、參股多家食用油壓榨企業,中國的大豆市場由此受制于國外資本。之后,中國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位,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位。
不難看出,先打價格戰,再玩資本戰是山姆大叔慣用的伎倆。事實上,在對華玉米出口中,山姆大叔仍延續了與大豆出口同樣的戰略。一方面是美國政府對玉米的巨額補貼;另一方面是美國公司通過大量控股、參股中國的玉米加工企業,逐漸控制玉米貨源渠道。
在進軍國外市場時,山姆大叔擅長把價格戰和資本戰相結合;在控制全球農作物價格時,山姆大叔又儼然成為了一個做空和做多的高手。當其農作物收獲時,山姆大叔發布大量利多信息以抬高價格;當其主要競爭對手南美的農作物收獲時,山姆大叔又不遺余力地發布各種利空信息以壓低價格。
和山姆大叔這樣的多面高手過招,中國玉米企業不僅要未雨綢繆、內外兼修,更要提升實力,后發制人。
就“內外兼修”而言,中國的玉米企業一方面要立足國內,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培育優良品種、加強玉米生產管理、降低運輸成本、嚴格執行配額管理;另一方面,要放眼國際,加強與玉米出口大國的合作、擴大進口來源國。目前,除了美國、阿根廷之外,烏克蘭正逐漸成為中國進口糧食的新選擇。
就“提升實力”而言,中國玉米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內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鎖定成本,提高競爭力,不要讓價格的漲跌影響正常經營,同時減少在國外市場上被國際基金“狩獵”的可能。這樣,企業才不會被動地接受國外市場決定的價格。
更重要的是,從國家戰略而言,中國應當籌建與紐約、芝加哥和倫敦等交易中心競爭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逐步奪取全球大宗農產品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