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父字村農民程坤是當地聞名的玉米種植大戶,去年,他家的玉米畝產達到了1041.3公斤,勇奪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區“玉米王”稱號,也實現了吉林西部半干旱區玉米單產的突破。
在東北四省區,像程坤這樣種出高產玉米、創下單產紀錄的農民還有很多。
國家糧食信息中心日前發布消息稱,去年我國東北玉米大獲豐收,全國玉米產量更是首次突破2億噸。
作為農業部穩糧增糧的重要科技行動,去年春季,農業部在我國東北玉米主產區啟動了玉米“雙增二百”行動,計劃用5年時間,在東北地區近2億畝玉米種植面積中,實現1億畝玉米平均畝增產200斤以上,畝節本增效200元以上的目標。不到一年時間,越來越多的農民看到了科技增產增收效應,種糧積極性越來越高。
抓好東北玉米生產就牽住了我國糧食生產的“牛鼻子”
穩糧增糧,東北玉米是重要突破口。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品種,也是“飼料之王”和工業原料。2004年~2012年,我國玉米面積增加1.63億畝,增長45.2%,占糧食面積增量的91.6%;產量增加1846億斤,增長79.7%,占糧食產量增量的58.1%,玉米是主要糧食品種中面積和產量增長最快的品種。
一方面,我國對玉米的需求量在飛速增加;另一方面,我國的玉米生產卻存在著諸多問題,產需矛盾日益突出。有專家稱,“十二五”末我國玉米消費總需求量將在4400億斤左右。如果不解決生產問題,未來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2011年,美國玉米平均單產600多公斤,我國僅為382.4公斤;同樣地處黃金玉米帶,吉林省玉米平均單產達到497公斤,黑龍江僅為389公斤。這說明我國玉米均衡增產的潛力還很大。
玉米增產該如何推進?農業部將目標投向了東北的玉米主產區。據了解,東北的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到全國43%左右,玉米生產優勢明顯,但生產中也出現不平衡、不穩定和部分地區產量低的現象,若進行技術改進,增產空間非常大。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認為,抓好玉米生產,就抓住了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抓好了東北地區玉米的穩定增產,實際上就是抓住了我國玉米生產乃至糧食生產的“牛鼻子”。
吉林省農科院資環中心主任王立春分析說:“我國玉米種植密度普遍偏低,全國平均每畝3500株左右,而美國種植密度平均達到5000株。如果我國玉米種植密度每畝增加500株,畝產可提高50公斤以上。”
按照“雙增二百”計劃,2012年啟動實施3500萬畝,實現畝均增產120斤,畝節本增效120元;2013年~2014年擴大實施,達到8000萬畝以上,實現畝均增產160斤,畝節本增效160元;2015年全面實現1億畝玉米“雙增二百”,輻射帶動整個東北地區玉米大面積均衡增產。
一場轟轟烈烈的“玉米革命”在東北大地上拉開帷幕。
“雙增二百”助力東北糧食“九連增”
推動玉米持續增產,核心是主攻單產,關鍵是立足抗旱,辦法是品種、技術、管理三管齊下。
“吉林8000多萬畝耕地,玉米就有5900多萬畝。去年我們在33個縣落實了863萬畝實施‘雙增二百’,并安排技術支持單位和包縣專家。”據吉林省農業廳科教處副處長侯新宇介紹,行動啟動前,全省通過冬春農閑對農民進行培訓。同時,將“雙增二百”行動與陽光工程、高產創建、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等相結合,既保證了經費,又落實了技術指導。
同樣,黑龍江省將“雙增二百”科技行動納入各級政府行為,建立工作責任制,在47個縣落實了1500萬畝;遼寧省注重整合項目資源和科技手段,安排17個項目縣,示范推廣600萬畝;內蒙古則在東四盟市的27個旗縣(區)落實了1200多萬畝,結合項目、抓核心示范區建設,強化輻射帶動作用。
政府有規劃有扶持,科技行動的大平臺便搭建了起來。要起到更好的實施效果,技術集中與示范推廣就成為了其中的關鍵。
“‘雙增二百’關鍵要突出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堅持大聯合和大協作。”王立春告訴記者,吉林針對不同的地貌特點推廣不同的關鍵技術,如對半干旱產區,推行膜下滴灌技術,同時配合品種選擇,結合施肥技術;針對半濕潤區,推行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針對濕潤區,則主要是進行化控防倒。在去年粘蟲病蟲害肆虐的時候,吉林省組織專家及時下地查看指導,同時用吉林農科院自主研制的高稈噴藥追肥機,及時防治了粘蟲病害。
玉米要高產,還需調動農民們的積極性。作為“雙增二百”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業部從去年6月起啟動了“玉米王”挑戰賽,此舉吸引了上萬名種植大戶報名參加。
在“玉米王”挑戰賽中,黑龍江省龍江縣黑崗鄉三家子村農民楊海軍,單產達997.88公斤;遼寧省建平縣昌隆鎮東景村農民高洪軍,單產達1167.05公斤;吉林省樺甸市金沙鎮民龍村農民左江成,玉米畝產1168.78公斤;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開魯鎮王家店村農民于永文,畝產達到1187.87公斤。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農民金英敏是2011年吉林種糧冠軍,也參加了“玉米王”挑戰賽。他家的70畝地畝產達到了900多公斤。他說:“本來我是奔著頭名去的,雖然沒拿上,但我也增產了,在品種選擇、技術使用等方面都下了功夫,付出也很值得。我打算跟‘玉米王’好好交流,來年拿個頭名。”
在“雙增二百”科技行動的帶動下,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2012年玉米平均單產達到700公斤,比上年增加100公斤。該縣農技站站長王貴滿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畝增產200斤,按每斤1元市價計算,畝增收200元;技術應用加統防統治,節約成本40多元,節本增收加起來達到240元,按照每畝700公斤計算,扣除400元成本,畝純收入近1300元。
目前東北四省區均已實現2012年“雙增二百”目標,有力支撐了東北糧食“九連增”。
新型生產經營模式不斷釋放土地生產潛力
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副組長趙明認為,2012年玉米增產,一方面是靠推廣良種提高單產,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實行集約化種植,釋放土地生產能力。
正如趙明所言,在去年的“雙增二百”行動中,新型生產經營模式不斷涌現。62歲的郝雙是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農民,也是技術指導員。去年他聯合村里15戶農戶集中種植的20公頃玉米地,全部獲得高產,產量高達900公斤,創造了“西河模式”。
“西河模式”并不需要農民流轉土地,它依托農機植保合作社,對參加聯合種植的農民進行統一供種、防治、施肥、收割。農民只需出生產資料的費用,其余工作都交給合作社成員,同時,合作社成員接受農民們的監督,到豐收的時候,增產增效都歸農民所有。
“這相當于一個合作組,這樣農民也不會失去土地,他們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證,同時,也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由生產者變成了監督者。”郝雙告訴記者,去年又有100多戶農民提出申請,要求參加玉米種植的聯合組,輻射面積將達到650公頃。
除了郝雙的“西河模式”,在其他地方也涌現了各種各樣適合當前玉米生產的新方法,探索出了多元化服務模式。如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市規范化流轉土地260萬畝,加快發展玉米產業,形成了市、旗、鄉三級農服中心全力指導,合作社為主的經營模式,推進集約化經營,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把示范片建設成現代農業示范典型。
“有了好的生產方式和服務模式,再加上好品種和新技術,以及能人的示范帶動,玉米產量還將實現大跨步!”王立春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