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上升,但我國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卻一直未能惠及我省。
“河南省玉米播種面積逐年擴大,產量在省內所有谷物中占到31%以上,成為河南第二大谷類作物。”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龔立群告訴記者,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綜合利用新技術的開發應用,玉米日益成為重要的糧食、飼料、工業加工兼用作物。但玉米價格受市場需求影響,價格波動趨勢越來越大。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全國說,2009年河南省玉米豐產不豐收,市場供過于求造成玉米價格大幅度下跌,嚴重挫傷農民種植玉米積極性,并對下一年度的玉米種植和生產造成直接影響。2011年河南玉米價格指數同比出現了大幅上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河南玉米價格沒有納入政府調控范圍,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較大。
國家雖然實施了玉米臨時收儲的最低收購價格保護政策,但這項政策僅局限于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玉米主產區實行,華北黃淮主產區并未執行該政策,導致東北主產區與華北黃淮主產區價格倒掛。
“2009年4月,長春、沈陽的批發價格分別達到1560元/噸、1580元/噸,而鄭州等地價格僅為1500元/噸,兩大主產區每噸價格相差60元到80元。”龔立群認為,這不但影響了河南農民的收益和種糧積極性,還導致市場出現紊亂,加大市場流通成本。
龔立群和張全國建議,在河南建立最低收購價格保護制度,并納入全國玉米收購政策的實施范圍。“這樣可使玉米收購市場全國一盤棋互動,既提高國家惠農政策落實的均衡性,同時又能確保國家糧食的安全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