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行情簡述
年后玉米市場一直偏弱,究其原因為下游需求不振,農戶存糧偏多,加之玉米品質較差、水分偏高,伴隨著天氣轉暖從而引發的集中拋售,且玉米等級價差趨于分化,對于現狀,個人傾向于底部盤整,但在5-8月份會有一波漲勢,主要原因如下:
1.國內玉米豐產數據過于樂觀,統計局公布增產1500萬噸,其中東北三省一區增產900萬噸,種植面積增加是不爭事實,但水分高于去年3-4個,容重低于去年約20-30g/l亦無爭議,東北增產數據過于樂觀,華北增產并無分歧。
2.小麥玉米價差修復,替代恢復至正常10%水平,此一項比去年增加玉米需求約2000萬噸。
3.國儲進入市場吸收糧源,截至3月15日,臨儲玉米已收購870萬噸,加上輪換收購,總量預估約1500萬噸,在4月30日臨儲截止日前,總量突破2000萬噸應不成問題。
4.下游市場低迷,需求減少有限,根據深加工開工率計算,減少需求約600萬噸;生豬存欄比同期仍高0.1%,即時按上一豬周期的減幅計算(約3%),需求減少僅500萬噸左右。
綜上所述,即使考慮去年貿易商結轉庫存1000萬噸,國內玉米供應依舊偏緊,總量不存在供應過剩的問題。
二、國內玉米下游產業分析:
1、養殖業
養殖業包括畜牧、禽類、水產類養殖,而被稱為飼料之王的玉米,在養殖業上的應用幾乎全部集中在畜牧養殖中的生豬行業,我國每年有上億噸玉米用于加工飼料,占到國內玉米需求的近65%,認真研究國內生豬市場,對判斷玉米行情重要性不言而喻。
(1)生豬養殖規模及特征
按豬周期推算13年生豬養殖應是相對低迷的一年。但養殖市場亦呈現新的特征,首先是養殖出現大型化特征,多個國有大型企業有意進軍養豬行業,如中糧、山西焦煤、武鋼等企業,同時一些大型飼料企業如唐人神、新希望等亦有涉及,傳統的農戶養殖逐步淡出市場。另一個方面的變化是政策上的扶持,如規模化養豬在土地、基建、稅收、防疫等方面補助,以及能繁母豬補貼等,上市措施均有利于減少國內養殖市場的大幅波動。個人判斷,13年養殖規模超過11年的可能性不大,但維持12年水平可能性極大,且創記錄的能繁母豬存欄量必將后勁十足。
(2)養殖效益變化
豬糧比指豬肉和玉米的價格比值,國內習慣于將6:1作為盈虧平衡點,其走勢符合豬周期特性,為防止豬肉和飼料價格波動,12年5月國家6部委聯合發布《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中稱,當豬糧比價連續一段時間處于6∶1—5.5∶1之間(藍色區域)時,適時增加一定數量的中央凍豬肉儲備,地方政府也要適時增加一定數量的地方凍豬肉儲備,以穩定生豬價格和生豬生產。上述政策對穩定生豬養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從根本上保護養殖戶切身利益,防止造成養殖規模斷崖式下跌的出現,針對近期接連下降的豬價,發改委近日發布消息,將適時啟動調控預案。
2、深加工
玉米產業可以說是產業鏈最長的品種,我國深加工起步晚、發展快,從06年至11年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長,下游行業涉及到食品、能源、房地產、造紙、紡織、制藥等多個產業,初級產品為酒精和淀粉,下游產品均為在兩者基礎上演化而來,因此本文著重介紹,酒精及淀粉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1)酒精業
酒精業大致可分為,燃料乙醇、工業酒精和食用酒精三塊,其中燃料乙醇由4個企業定點、定量加工,享受國家補貼,年加工玉米約500萬噸,因此不做重點介紹。工業酒精在醋酸乙酯占大部分,與房地產裝修業息息相關,因此酒精業的低迷與11-12年國內房地產退燒同步,不過因中央城鎮化規劃決策亦對行業恢復有積極影響,需求有望恢復10-11年高峰水平。食用酒精,12年白酒先后遭遇,公務禁酒、嚴抓酒后駕車、塑化劑風波等一系列事件,對白酒業造成一定沖擊,但中國延續千年的酒文化不會就此消退,占絕對量的低端白酒市場不會就此萎縮。因此綜合上述因素,我們認為,酒精業的冬天已過,但難有大幅增長。
(2)淀粉業
淀粉下游產品及其豐富,其中在醫療、工業上的應用一直比較穩定,近年出現井噴式增長的根源來自于食用方面,其中啤酒業、飲料業出現大幅增加,主要以糖的形式進入食品,淀粉業效益的下降與糖的低迷不可分割,但即使行業低迷,國內淀粉業也始終保持65%左右的開工率,其成本優勢相對于蔗糖依舊明顯,因此淀粉業雖延續了1年的頹勢,但需求一直基本保持穩定,現階段又缺乏低成本的替代品,預計需求應保持穩定。
(三)國內玉米供需解讀:供需矛盾稍緩和,基本平衡格局不改
國家統計局12年12月發布,2012年3個糧食主產省(區)糧食產量合計為44610萬噸,比2011年增長2.7%,其中玉米產量2.08億噸,增產1534萬噸;稻谷增產328萬噸;小麥318萬噸。玉米產量超過稻谷產量383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國內主流網站預估為1.85-1.95億噸不等。
數量的絕對值現分歧,我們重點分析相對量。去年國內玉米剩余個人估算在港口、貿易商、國儲庫手里大約1000-1500萬噸,今年增產不超過500萬噸,多出2000萬噸玉米。而去年小麥替代比正常多約2000萬噸,小麥玉米價差恢復正常,替代數量必將恢復,進口玉米數量雖可能增加,單遠遠低于臨儲玉米的收購數量,國內玉米供需難言過剩,平衡格局不改。
三、政策層面解析
1、政策底部預測(以吉林省為例):
費用和利潤包括,收購環節成本10元,保管環節成本10元,烘干費用40元(按3-4月平均),國儲扣留20元,利潤30元。
2、政策頂部預測
國內玉米政策大致可概括為,“價低托、價高壓”,即每年11月公布托市收購價格以保護農民受益,在玉米價格過度上漲時,國家采取拋儲的方式壓制上漲勢頭,08/09年則因臨儲庫存龐大,國家給深加工實施了定向劃撥,用以預防因倉儲設施較差帶來的壞糧風險,其他年份當現貨市場價高出托市價約300元左右時,國家開始有計劃的拍賣玉米打壓價格,據此推算,13年現貨價格在2450元(長春)以內運行,國家應不會出面干預,而價格一旦形成繼續向上趨勢,引起國家拋儲的可能性極大。
四、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國內玉米供應并非我們看到的那樣過剩,后市玉米供需矛盾將逐步開始顯現,伴隨后期宏觀經濟以及貨幣供應量(M2)的穩定增長,不出意外期、現貨玉米價格上漲是確定的,尤其是稀缺二等以上優質玉米更將水漲船高,估計現貨市場應有200元的上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