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安徽省糧食行業協會主辦的2013年中國(安徽)糧食高層論壇在合肥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在論壇上說,我國糧食安全的結構矛盾比總量問題更突出,質量安全、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真正問題和長期挑戰。
程國強表示,按照我國目前的農業資源條件,糧食增產只具有總量統計學意義。短期內糧食增加,并不能緩解目前我國糧食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必須面對國內耕地缺口達20%的現實。目前中國土地資源自給率只有80%,只能滿足國內90%的谷物、油料等農產品消費需求,其余的10%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從戰略上看,今后進口國外農產品、利用境外農業資源將不可避免。
“必須升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程國強提出確立“十六個字”的糧食安全新戰略:立足國內、全球供應;突出重點,有保有放。立足國內,目標是保障口糧主食供應。重點是提高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建立高效的市場體系;保持和加強糧食戰略儲備,應對非常規沖擊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低收入群體和敏感群體糧食保障體系。全球供應,主要是實施多元化戰略、全球供應鏈戰略和新型農業國際合作戰略。
程國強特別強調,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為重點的糧價支持政策已經到了亟待調整的重要關口。他指出,上一輪改革主要是解決糧食的市場化問題,新一輪改革一是解決糧食的基礎和機制問題,二是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重構市場體系。今后若繼續實施現行政策,將可能帶來的影響是:糧食進口持續大幅增加;政府糧食調控陷入“國家收儲-進口增加-國家增儲”的不利局面,財政負擔不斷加重;糧食市場被嚴重歪曲,糧食市場化改革功虧一簣;突破WTO承諾的黃箱約束水平,受到國際規則的挑戰。
程國強認為,價格支持政策作為基礎工具,是保護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關鍵措施,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和基礎。但價格支持具有剛性特征,路徑依賴嚴重,今后調整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政策設計比較困難。從現行政策執行效果來看,亟待調整和完善政策設計,重構基于市場導向的種糧利益保護機制。探索實行對糧食市場扭曲較小的差價補貼、穩定價格帶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措施;推行種糧收入保險制度,徹底根除扭曲市場的政策因素。
在說到糧食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點時,程國強稱:一要改革政策,停止實施現行托市政策,采取不扭曲的支持政策;二要調整職能,重構糧食管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