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獨家視點 » 正文

糧食進口呈“不可逆”式上升態勢

  作者: 來源: 日期:2013-08-23  

  日前,網絡上有媒體報道中國可能將成為2013年世界最大的大米進口國,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在糧食進口上的快速增長一直深受各方擔憂,2012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量超過7000萬噸,成為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一年。而從2013年上半年數據來看,糧食進口增長趨勢仍在持續。

  針對當前的形勢,專家對半月談記者表示,短期來看,進口糧食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我國糧食供應,緩解土地、淡水等資源壓力。然而從長遠看,糧食進口增加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農業造成沖擊。政府方面需要加大農業投入以穩定國內糧食種植,甚至通過關稅等手段保護已經弱勢的農業。

  糧食進口呈現“不可逆”式上升態勢

  我國糧食全面進入“凈進口”時代,大豆、小麥、玉米、大米今年保持凈進口態勢。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6月進口大豆預報到港832.28萬噸,創月度最高水平;與此同時,谷物進口也大幅增加,其中1月至4月稻谷和大米進口100萬噸,同比增長83.6%。

  其實,近年來我國的糧食進口量一直在快速上升,對外依存度也在不斷增加。“如果按照我國糧食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口徑計算,2012年進口糧食7237萬噸,占當年新增供給糧食(糧食總產量+谷物進口量+大豆進口量)的10.9%,這表明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

  這一形勢似乎表現出“不可逆”的態勢。數據顯示,2003年以前,中國農產品基本上是出口規模超過進口規模,農產品國際貿易順差在20億美元到60億美元之間。而到了2004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達到了281.3億美元,當年農產品貿易逆差達50.4億美元。至2012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為491.9億美元,8年增長近10倍。

  內外價差致進口激增,產業鏈條崩壞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需求增長驅動了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凈進口值的增加,但糧食“凈進口”的最大動力還是來自于利益層面的力量——國內外農產品的價格差距仍在擴大,有一些農產品進口不是因為國內短缺,而主要是因為價格原因。

  “內外價差是導致糧食進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位業內專家這樣認為。部分進口農作物的價格低于國內產品價格,同時由于相關的關稅過低,沒能起到保護國內農產品的作用,因此造成大量的進口農產品涌入我國市場。

  山東財政大學教授王蔚說,因為國外的糧食相對便宜,市場自然會選擇國外的糧食,糧食進口量增加,國內市場糧食價格就上不去了,政府提高糧食價格的積極性也會降低,長期看對農民的收入來說會形成一個威脅。

  專家表示,由于需求增加以及我國對部分農產品實施保護性的收儲政策,目前國外糧食價格普遍低于國內。“國內農業、農戶經營規模比較小,生產資料、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這幾年都上漲得比較快,造成了國內價格比國外要高。”王蔚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進口糧食增加在保證國內供應的同時,確實也對我國部分農產品產業鏈帶來明顯影響。

  以大米為例,我國自然年度進口量達到400萬至500萬噸,湖南、江西的大米企業遭受沖擊。一位湖南米廠老板透露,來自越南、巴基斯坦、緬甸的進口米價格是每50公斤172元,而當地的米價是每50公斤180至190元。國內的糧農和糧食企業在這樣的價格面前沒有競爭力。

  此外,由于大量進口國外轉基因大豆,國內大豆賣不上價,因此在我國黑龍江、吉林等糧食主產區,農戶和農場大規模棄種大豆改種玉米也是不爭事實。數據顯示,黑龍江省2009年大豆種植面積同比減少近4%,2010年同比減少近10%,2011年同比減少約20%。專家表示,一旦國內大豆種植持續萎縮,影響的將不僅僅是一年的大豆產量,甚至會破壞國產大豆上下游的產業鏈。

  發揮關稅作用努力練好內功

  受訪的專家認為,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凈進口”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并有擴大趨勢。在我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保證耕地面積、穩定農民生產積極性、合理進行生產規劃十分必要。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發布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報告稱,受農村勞動力投入質量下降、人力成本漸高,以及耕地質量下降等因素影響,未來10年中國糧食產量增速將有所放緩。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認為,按當前價格來看,今年主要糧食品種的進口量還會保持比較高的水平。

  記者采訪的一些基層干部群眾也認為,我國必須繼續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以保證糧食安全。山東省高唐縣糧食局副局長劉國華說,盡管近年來農民種糧積極性比前幾年有所提高,但相對來說,種植收益仍然較低,導致在農村種地的多是老人和婦女,農民也不愿意對土地進行大規模投入,要想穩定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產量,長期來看還需繼續加大扶持力度。

  調查顯示,目前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62%,最高關稅水平甚至能達到1000%以上,而我國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15.2%,還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以大豆為例,關稅水平僅為3%。此外,我國對小麥、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外關稅最高也只有65%。

  “這樣的關稅水平很難起到門檻的作用。”多位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李國祥還表示,針對目前國內農產品面臨的形勢,一方面要保護好農業資源,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另一方面,要提高糧食進口風險管理水平,鼓勵國內涉農企業走出去,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開拓多元進口市場,在沿海地區通過優惠政策試點建設國際糧食加工儲備特區,吸引國際糧商將國際糧食運到中國沿海儲備加工。

  此外,轉基因作物對糧食產量增加的作用明顯,但其質量安全卻仍存有爭議。目前我國進口最多的轉基因作物是大豆,一些專家認為,國家對于轉基因技術、轉基因農產品要嚴肅謹慎。一方面需要政府下大決心占領轉基因技術研究的高峰,通過實施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項目,盡快培育部分先進品種;另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視生物安全問題,加強對轉基因種子的嚴格管理,將其納入國家安全管理的范疇。(半月談,記者袁軍寶張志龍)

  擴展閱讀

  進口農產品對國內市場影響呈擴大化趨勢

  從鄭州商品交易所、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獲悉,目前,市場越來越關注今年中國小麥、玉米、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的進口數量與進度,進口農產品的影響也開始從大豆、白糖、大米、油脂等市場向小麥、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市場蔓延,進口農產品所占國內農產品市場份額日益增大,對中國市場供求關系與價格的影響力和引導作用逐漸增強。

  進口農產品價格與質量優勢明顯

  據鄭州糧食批發市場介紹,目前,農產品市場全球化的進度進一步加快,國內農產品需求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平臺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意識增強,在當前大部分國產農產品價格偏高與質量偏低的背景下,國內市場對進口農產品的需求較強,部分貿易商和需求商很容易就可以通過合作找到實現農產品資源合理配置的最佳途徑與渠道,農產品市場資源配置趨向全球化,這也是近年來中國進口農產品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進口農產品的價格與質量優勢明顯。

  記者采訪到,和國產大部分農產品現貨市場價格與質量相比,進口農產品的價格與質量整體偏高,如去年至今年,國產棉花現貨市場價格一度高于進口棉花成本6000元/噸(配額進口),進口白糖成本低于國產糖現貨市場價格1000-3000元/噸,進口越南等國大米成本低于廣西、江西、湖南等地大米市場現貨價格200-500元/噸。

  在小麥市場,國產質量最好的如河北產師欒02—1和河南產新麥26優質小麥的質量才可以達到進口美春紅小麥和加麥的質量。與此同時,國產農產品由于是一家一戶種植的,這造成國產農產品的質量整體度很低,不能滿足需求企業的要求。當前進口農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優勢依然明顯,其在國內農產品市場的開拓空間很大,并將對國家高品質農產品價格等形成較大沖擊。

  小麥玉米等大宗農產品正成為沖擊對象

  糧食專家趙克山介紹說,由于有最低價收購政策支撐,國內小麥價格連年上漲。而國際小麥市場由于供應充裕,價格不斷地走低。目前國際小麥價格已經低于國內價格,小麥進口利潤豐厚。

  據監測,9月交貨的美國2號軟紅冬小麥FOB價格為273.9美元/噸,合人民幣1693元/噸,運到中國口岸完稅后總成本約為2343元/噸,比去年同期下跌578元/噸。據國際谷物理事會8月1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本年度中國小麥進口量上調到700萬噸。大量的進口小麥將滿足市場對高品質小麥的需求。

  同時,周邊糧食期貨品種低迷依舊。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數據顯示,近一兩個月,強麥期貨在糧油期貨板塊中可謂一枝獨秀。但由于消費替代以及市場心理影響,在周邊農產品跌跌不休的市場環境中,強麥終將獨木難支,后市隨波逐流走低概率更大。

  和小麥有飼料替代概念的玉米近期現貨供應充足,同時,新作長勢良好,豐收在望,玉米價格穩中低走。早秈稻期貨雖然有較高的收儲價格支撐,但仍避免不了低位跳水,新低屢現。豆類期貨在大豆天氣炒作幾近失敗后,也難現牛市。周邊農產品疲弱態勢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強麥多頭拉升情緒。另外,今年國產小麥遭受到了不良天氣的損害,造成國產高品質小麥供應數量不足,當前國內外很多機構預期中國小麥進口量將大幅增長。

  經濟分析師張榮勝介紹說,近10年來,烏克蘭玉米播種面積不斷擴大,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13年烏克蘭玉米收獲面積預計為470萬公頃,比2000年增長342萬公頃,增幅為267%。受播種擴張的影響,烏克蘭玉米產量不斷增長,遠高于國內消費的增長速度,導致出口數量亦呈不斷增長趨勢。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13年烏克蘭玉米產量有望達到2600萬噸,比上年增長500萬噸,相當于2000年產量的6.75倍;出口量預計為1650萬噸,比上年增長300萬噸,相當于2000年產量的40倍。

  考慮到烏克蘭玉米破碎較高以及非轉基因鑒定等問題,中國通常較少從烏克蘭進口玉米。近期受全球新季玉米豐產預期的影響,遠期玉米期貨合約價格低廉,尤其以黑海地區玉米最低,中國飼料企業采購積極性增加。據了解,近期中國飼料企業從烏克蘭新采購兩船玉米,11月船期。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以前中國沒有從烏克蘭采購玉米的記錄,2013年4月首次采購了24.9噸烏克蘭玉米,進口成本為331美元/噸(不含稅)。

  目前為止,中國進口新季玉米總量預計為420萬噸,約71船,其中私營進口配額已經使用170萬余噸,約28條船貨,其中烏克蘭玉米兩船,阿根廷玉米1船,其余大多為美國船貨。7-9月份預計進口玉米到港量較少,10月份以后是玉米集中到港期,月均到港量預計超過100萬噸。

  進口農產品對國內市場影響逐漸擴大化

  小麥是中國居民的主要口糧,在大豆、大米、白糖、棉花等重要糧油商品市場已被進口農產品所左右之際,今年小麥的進口數量、進度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鄭州易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小麥高級研究員劉高奎對記者說,今年國產小麥出現了較高的發芽率,供應上無法滿足制粉企業等原料采購需求,同時市場下高品質小麥稀少,加上當前國際小麥市場價格偏低,很多機構預計今年中國制粉小麥進口需求將會增加。

  從今年1-6月份小麥進口國別分析,澳麥進口量增加較快,已買入了150多萬噸,已使得中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海外買家,且超過了印度和埃及。而最新一期的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月報預測,中國今年小麥進口總量預估值為850萬噸。

  另據了解,今年上半年菜油、棕櫚油和豆油進口總量達到了350萬噸,比去上同期增加32萬噸,其中菜油增幅較大,并已經令國產菜油價格大幅下挫。而進口玉米等已經占據了國產玉米南方主銷區的很多市場份額。

  和中國年大豆進口量近6000萬噸,市場占有份額在80%左右相比,當前進口小麥、玉米還不能對國內小麥、玉米價格形成決定性的影響,但進口小麥和玉米的銷售對象卻是國內比較優質的下游需求客戶,這些客戶廣泛的分布在南方經濟發達地區,估計會對國內農產品市場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