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秋糧收購已經進入高峰期,為了防止糧食集中上市帶來價格階段性下滑,損害農民利益,秋糧主產區紛紛啟動了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
托市收購啟動以后,糧價穩定,農民售糧積極性高漲
去年以來糧食需求不旺,市場價格弱勢運行,稻谷有價無市,玉米呈現階段性過剩。去年9月份以來,由于中晚稻市場價遠遠低于國家最低收購價,各中晚稻主產省區相繼啟動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去年11月22日,東北地區臨儲玉米和大豆收購也陸續啟動。
據國家糧食局調查了解,內蒙古、遼寧新產玉米開秤價格分別在1.07元/斤、1.11元/斤左右,臨儲收購啟動后均回升到1.13元/斤左右;黑龍江省稻谷市場價格由開秤價1.43元/斤提高到1.46元/斤以上;吉林省稻谷市場價各由開秤價1.45元/斤提高到1.50元/斤以上。
托市收購啟動以來,農民售糧積極性高漲。但是,據記者了解,吉林、內蒙古等地玉米價格在0.845元至0.945元之間,低于臨儲價格。這是因為新上市的玉米濕度較大,烘干降水會造成自然損耗,收購價格低也是合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收儲企業難以完全做到面向千家萬戶的農民直接收購,大部分還只能從中間商手中收購,中間商難免壓級壓價。吉林德惠市朱城子鎮哈拉哈村家庭農場主周延武告訴記者,他們村的玉米主要賣給“糧販子”,他去年收獲了350萬斤玉米,希望玉米價格漲點后再賣。
糧食有庫存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但現在各地普遍面臨嚴重的庫存壓力
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實行以來,我國糧食連續多年豐產,糧庫充盈,增強了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目前我國糧食庫消比達到35%左右,個別品種庫消比達到60%甚至70%,一般的品種都是40%至50%,遠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17%至18%最低安全標準。
糧食有庫存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但是太多就成為了負擔,現在各地普遍面臨嚴重的庫存壓力。為了滿足秋糧收購的需要,地方糧食部門多措并舉、千方百計擴大倉儲能力,組織倉庫維修,騰倉并庫,加快簡易倉儲設施建設,在收儲矛盾比較突出的地區,甚至允許建設露天儲糧設備。據了解,黑龍江省糧食部門提前確定公布了臨儲玉米、大豆收儲庫點503個,租用社會倉庫461個。吉林省確定公布了1049個備選收儲庫點和臨時收儲庫點承擔臨儲玉米收購任務。遼寧省下達倉房改造資金4370萬元,指定并公布臨儲糧食收購庫點211個。內蒙古下達倉房改造資金3000萬元,布設臨儲收購庫點380個,其中玉米收購庫點333個。
完善托市收購政策,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糧價始終保持平穩上升的良好態勢,原糧收購價格平均每年上漲10%左右。這對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效益也在遞減,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成為必然。
專家認為,完善托市收購政策,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重構整個糧食市場機制,核心就是要抓住市場這個牛鼻子。
糧食最低托市收購價的價格是由國家決定,國家成為糧食收購的中堅力量,糧食流通企業和加工企業被逐漸排擠出市場。在托市政策支持下,國內糧價多年來只漲不跌,已經遠遠高于國際糧價,國內外糧價倒掛,刺激糧食大量進口。據了解,目前到港玉米價格1900元/噸,而東北玉米在政策支撐下平倉價格也在2300元/噸。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高級分析師陳艷軍認為,在糧食收購中,應該改變目前的價格支持政策,制定糧食目標種植收益,當農民的種植糧食收益低于目標種植收益時,將差額直接補給農民,保證農民種植收益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時,放開糧食收購市場,糧食價格隨行就市,提高糧食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的活力,從而提高對糧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