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各界人士對于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呼聲很高。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表示,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讓種糧的不吃虧,抓糧的有干勁”,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并正在付諸實施。
糧食大省往往是財政窮省,糧食大縣往往是財政窮縣。數據顯示,13個糧食主產區占到國家糧食產量的近八成,而其中7個省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主銷區紛紛建立產業園區、發展工業的背景下,糧食主產區卻要用本就不多的財政收入補貼糧食生產的多個環節,大大影響了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為了調動主產區糧食生產積極性,建立多方面、完善的利益補償機制是必要的,否則很難抑制主產區工業化的沖動。畢竟,只有發展工業,才有大規模的財政來源。”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
一號文件鼓勵主銷區通過多種方式到主產區投資建設糧食生產基地,更多地承擔國家糧食儲備任務。
資料顯示,沿海主銷區工業經濟發達,財政方面用于農業發展的配套資金充裕,補貼農業發展很輕松,而本地的土地資源則十分稀缺。
“如果通過中央的協調,主銷區和主產區構建完善緊密的聯系,主銷區到主產區投資建設糧食生產基地,不僅可以幫助主產區完成生產任務,自身也能在源頭獲得優質糧源,保證糧食安全。例如北京和黑龍江,廣東與江西、湖南等省都可以形成這種模式。”李國祥表示。
關于我國現行的種糧補貼制度,1月17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湖南省岳陽市種糧大戶陽岳球坦言:一方面是補貼收入到不了自己手里,一方面希望國家加大補貼力度。
中國農科院教授蔣和平認為,目前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是綜合型收入補貼政策,補貼標準偏小,補貼范圍沒有進行全覆蓋,種糧大戶沒有獲得應有補貼。
“我國土地存在細碎化問題,地塊小、分散,難以進行有效衡量。如果按照每畝地產量進行有效補貼,實際操作難度很大。現行的補貼政策主要是普惠政策,而這可能就會影響專業的、單產水平高的農民種糧積極性。”李國祥強調,今年一號文件中指出要提高補貼的精準性、指向性,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補貼試點,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立,主產區農民的利益也能得到有效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