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連續六年出臺臨儲玉米收購政策,東北產區玉米最低收購價格逐漸走高。在此市場格局下,一方面,受國內玉米連續兩年增產影響,玉米市場價格開始低于臨儲價格,中儲糧在東北產區連續兩年啟動了大規模的臨儲玉米收購;另一方面,為刺激玉米下游需求,鼓勵企業北上采購東北產區玉米,國家出臺了140元/噸的補貼政策,受此影響,玉米價格“北高南低”現象日益明顯。
產業政策篇
東北產區玉米“超級倉庫”悄然出現
經過連續兩年的臨儲收購,中儲糧儼然已是東北地區玉米的最大擁有者,成百上千的各類直屬、代儲及代收倉庫遍布產區各地,東北產區的玉米“超級倉庫”悄然成型。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截至2月15日,2013/2014年度中儲糧累計收購玉米數量已經突破4000萬噸整數關口,總量攀升至4028萬噸,而去年同期僅為506萬噸。
“2012年中儲糧在東北地區收購玉米3000余萬噸,扣除去年全年跨省移庫1500萬噸,當前剩余庫存量應該在1500萬噸左右。加上2013/2014年新收購的4000萬噸玉米,中儲糧在東北各地的玉米總庫存已經突破5000萬噸,成為玉米市場的‘巨無霸’。”大連玉米貿易商尹國彬對記者稱。
在中儲糧大規模收購玉米的背后,是國家糧食局會同有關部門連續多年出臺的東北地區臨儲玉米收購政策。2013年11月出臺的最新收儲政策規定,東北產區玉米(國標三等)臨儲掛牌收購價格內蒙古、遼寧地區為1.13元/斤,吉林1.12元/斤,黑龍江1.11元/斤,均較2012年上漲0.06元/斤,臨儲收購截止時間為2014年4月30日。
“2012年和2013年,國內玉米產區市場價格均低于或持平于國家臨儲價格,這給了中儲糧系統全面介入玉米收購的機會。”東北某大型貿易企業負責人朱雷介紹說,2011年由于產區玉米價格高于國家臨儲價格,當年中儲糧玉米收購量相對較少。
在中儲糧連續兩年強力介入東北地區玉米收購之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南北倒掛現象日益明顯。在扭曲的價格形成機制之下,出現了東北產區玉米價格最高,北方港口價格次之,廣東銷區市場價格最低的市場怪相。“持續一年多的南北價格倒掛,壓縮了東北地區貿易商的利潤空間。”尹國彬稱,無法獲得政策支持的貿易商只能選擇退出玉米購銷市場。
“玉米現貨貿易已經沒有辦法做了,企業只能通過設立收購倉庫,配合中儲糧代收代儲部分玉米,掙一點政策費用。”大連貿易商劉先生笑稱,在玉米現貨貿易難度加大和原料價格高企的情況下,東北產區甚至有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也停掉了生產線,把原來存放原料的庫容騰出,以代收代儲玉米,獲取相對穩定的收益。
下游需求篇
禽流感沖擊玉米飼用消費
春節前后廣東港口玉米價格不斷走低。去年12月3日,廣東港口15%水分優質玉米成交價格在2470—2490元/噸,12月31日滑落至2350—2360元/噸。昨日該價格為2330—2340元/噸,日出貨量穩定在4萬—5萬噸。
禽流感的再次出現,是玉米市場價格不斷走低的影響因素之一。禽流感的蔓延成為壓垮正處于艱難復蘇中的家禽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1月份,生產雞鴨料的飼料廠對玉米的需求降低50%左右,這還是保守估計。”廣東某飼料廠采購負責人劉子健稱。
廣州市2月14日發布通知,15日起至月底,全市禽類批發市場和農貿(肉菜)市場禽類交易區實行休市,要求相關部門指導家禽飼養場戶從容應對,確保損失降到最低點。目前全市家禽批發市場銷售量已從日均16萬只降至11萬只,減少30%左右。
受此影響,廣東最大的雞鴨產品提供商——溫氏集團,自去年12月禽流感出現以來已經大幅減產。1月10日,溫氏集團再度召開應急研討會,要求下屬養雞公司采取包括嚴格執行減產計劃、屠宰肉雞入庫、人道毀滅雞苗在內的一切手段,大幅度降低上市量,主動應對消費市場萎縮沖擊。
“對飼料需求量的降低,是家禽飼養行業的困境直接表現。”劉子健稱,廣東某生產雞鴨禽料的飼料企業玉米日需求量已從去年10月份的400噸,降至目前的200噸。
玉米下游企業需求量的日益萎縮,已經開始影響廣東港口玉米的日走貨量。“去年12月上旬廣東各港口玉米庫存在40萬噸左右,下旬已經攀升至70萬噸的年度新高,今年1月28日港口庫存已升至110萬噸。”廣西揚翔飼料采購部負責人謝光對期貨日報記者說道。
中國玉米網數據顯示,2月20日,廣東港口周邊飼料廠采購趨于謹慎,港口日均走貨量為4.3萬噸。雖然走貨速度提升,但貿易商主流報價穩定仍在2330—2340元/噸,主要因下游需求偏差,中間環節對后市信心略顯不足。
貿易物流篇
從“北糧南運”到北糧“難”運
往日裝卸繁忙的南北方港口散糧碼頭近期顯得有些冷清,不是貨源不足,而是由于倉容緊張。
“無論是東北地區的錦州等四港口,還是廣東蛇口、黃埔等港口,堆積如山的玉米基本已占據了所有倉容。”東北某大型貿易企業采購部負責人張吉人稱,上周因廣東蛇口港庫容不足,中糧油及華糧等企業發運的玉米船不得不轉卸某個小港。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由于南北方港口玉米庫存量龐大,自東北產區腹地倉庫至北方四港口,再歷經長途海運至廣東港的南北方玉米運輸大通道近期“擁擠不堪”。截至上周六,北方四港口玉米總庫存合計約303萬噸,維持在歷史高位附近。受春節后飼料企業補庫需求拉動,廣東港口日走貨量提升至4萬到5萬噸,但玉米總庫存目前仍維持在110萬噸左右。
由于南方港口庫容不足,北方四港口上周玉米發運量明顯下降。“統計數據顯示,上周北方四港合計下海裝船34.6萬噸左右,較前一周減少近10萬噸,相當于少走了兩條船。”劉先生說道。
北糧南運大通道對船只需求的減少,已經開始沖擊沿海海運市場。劉先生稱,近期北方四港口發運至廣東港的班輪運輸費用已經由節前的50元/噸下調至43—45元/噸。而在去年10月份,該報價曾因煤炭運輸量增加,達到75元/噸的高位。
除了海上運輸略顯清淡之外,自東北腹地倉庫至北方沿海四港的哈大鐵路玉米運輸干線也稱得上“慘淡”。
“華糧集團旗下的北良港作為北方四大港口之一,擁有L18型散糧運輸專用車輛3500輛,目前很大一部分靜悄悄地停在倉庫里。”朱雷說,由于東北產區大量玉米被中儲糧系統收入囊中,加上產區玉米發運至港口無利可賺,這些車輛面臨著無糧可運的窘境。
據記者了解,北良港為提升車輛使用效率和加大港口周轉數量,近期已經開始免費向玉米貿易客戶提供散糧運輸車,唯一條件是要求客戶把玉米發運至北良港內。
“除了北良港自備的3500輛散糧車面臨困境之外,大連港自備的1500輛、錦州港自備的500輛、中儲糧自備的發運至鲅魚圈港的600輛及其他企業的近1500輛散糧車均面臨同樣的窘境。”張吉人稱,近期部分擁有散糧自備運輸車的企業已經把發運至其他港口的散糧車運費調降至20元/噸,而且不限制周轉天數。
“北糧南運”大通道隱現停擺的背后是大量玉米涌入中儲糧在東北產區的各收儲倉庫。朱雷認為,由于中儲糧收儲了東北產區半數可售玉米,需要使用鐵路運輸的貿易玉米數量也大幅下滑。
期市功能篇
收儲政策影響企業參與期市
持續多年的收儲政策已經“扼殺”了國內玉米期貨市場的流動性。今年以來,大連玉米期貨僅有2月10日成交量超過20萬手,昨日成交量更是萎縮至50184手。
“自東北玉米產區臨儲政策出臺之后,就基本上限定了玉米價格的波動范圍。”朱雷稱,尤其是近兩年以來,玉米臨儲價格年年設定“底線”,玉米期價只能緊跟臨儲價格,市場自身的供求規律和期市的價格發現功能完全被政策所扭曲。
大商所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國家臨儲玉米收購政策開始執行時,大連玉米期貨當年成交量即萎縮至3348.8萬余手,較2008年降低72.06%,而在2006年—2008年,玉米期貨年成交量均超過1億手。近幾年,國內玉米期貨年成交量維持在8000萬手以下,2013年則進一步降至2662.7萬余手,較2012年減少64.8%,創出該品種上市以來的年成交量最低紀錄。
“國家臨儲政策限制了玉米期現貨市場價格的正常波動,價格波幅的收窄直接影響了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大連良運期貨研發部負責人張如明認為,近兩年,國內玉米期貨市場已經成為現貨市場的“影子”,期價基本圍繞收儲價格上下波動,市場供需關系完全扭曲。
大商所數據顯示,2012年和2013年,玉米期價指數最低價格為2012年1月份創出的2268元/噸,最高價格為2012年3月份創出的2489元/噸,兩年來價格波動區間僅為221元/噸。
“目前企業明顯缺乏參與期市套保的動力。”朱雷認為,每年的臨儲價格公布之后,玉米購銷企業基本就可以確定當年的價格波動區間,市場價格重新回到“計劃經濟時代”。
張如明表示,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是期市的重要功能,收儲政策扭曲了市場的價格規律,期價也受到嚴重影響。此外,國儲大規模收購玉米之后,玉米購銷企業的年貿易量明顯減少,也直接影響了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積極性。近幾年來,玉米期貨持倉量持續萎縮,去年12月份甚至降至不足40萬手。
“和國內每年超過2億噸的玉米產量相比,玉米期貨持倉量確實太低。”張如明感嘆,目前國內玉米市場主要分華北市場和東北市場,華北市場由于沒有國家收儲,屬于自由化的市場,而東北市場屬于“計劃性”的市場。大連玉米期貨交易標的為東北產區玉米,要提升玉米期貨成交量和持倉量,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涵蓋華北市場和東北市場的一體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