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北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逐步提高,源源不斷的商品糧行銷全國,我國糧食生產的“北糧南運”格局已悄然形成,南方“魚米之鄉”的餐桌上,東北米的比例越來越多。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3年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糧食總產達到2904.74億斤,其中,黑龍江糧食總產量居全國第一,吉林省去年由五躍四,內蒙古糧食總產量居全國第十位,去年增量和增幅均居全國第一。四省區糧食總產量在全國比重從2003年的17.7%提高到2013年的24.1%,成為全國糧食增長最快、貢獻最大的區域。其中玉米是該地區面積和產量增長最快的品種。
由“湖廣熟,天下足”的“南糧北調”格局到“北糧南運”,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地域呈現由南往北的發展新趨勢。“東北地區地廣人稀,肥沃的黑土地和大量的后備土地資源,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以新品種和新技術為支撐的科技革命為黑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水稻、玉米種植面積擴大,提升了糧食產量。”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說。
據了解,我國糧食生產自2004年以來已經實現“十連增”,全國91%的糧食增量、75%的糧食產量、80%以上的商品糧、90%以上的調出量來自13個主產省。“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等北方省的增糧作用尤為明顯,如今東北地區已經成為粳稻、玉米等商品糧的供應地,東北的糧食外調量占到全國的60%以上。”劉笑然說。
“中國目前糧食調出省(區)只有5個,而東北地區占3個。”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說。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江西是中國糧食調出省(區),東北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糧食的“蓄水池”和“穩壓器”。
據了解,黑龍江省糧食播種面積由十年前的14470萬畝增長到去年的20913萬畝,吉林省糧食播種面積也由6468萬畝增加到7821萬畝。“吉林省可開墾后備耕地資源約占目前耕地的3%,特別是西部地區有200多萬畝土地從未耕種過。”
為支持“北糧南運”,去年國家出臺政策,東北三省之外的其他28個省份到東北地區采購粳稻和玉米,運回本省銷售、加工或轉為儲備的,財政給予每噸140元一次性費用補貼。“去年12月份政策出臺后,當月鐵路外運就達33億斤,比上年同月增長一倍以上。”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說。
2012年12月1日,中國首條跨越高寒地區的高鐵—哈大客運專線投入運行,北糧南運的運力將新增5000萬噸以上,為不斷走俏的東北糧食打開一個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