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應該從生產源頭抓起。近十年來東北改種高水分玉米品種,造成能源浪費、環境污染、企業經營成本和運輸費用增加、糧質下降損耗、農民增產不增收等問題,調整東北地區高水分玉米品種的種植迫在眉睫。
人勤春來早,時下東北地區正在做好適期播種的各項準備。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分析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全國增產靠東北,東北增產靠玉米。東北及內蒙古4省(區)減少大豆、春小麥等低產作物種植面積,增加高產作物玉米種植面積,貢獻了全國66.4%的糧食增產量,4省(區)糧食產量已經接近全國的1/4。成績固然可喜,然而,玉米增產的背后存在著質量和效益亟需提高的問題,尤其是東北地區高水分玉米連年擴種問題,值得深思與探討。
筆者從事糧食工作30多年,記得2002年之前,內蒙古通遼地區種植的玉米代表品種“黃莫417”秋收后水分只有20%左右,而在2003年改種一些新品種后,水分增至35%左右。拋開玉米品質,高水分帶來的后果是玉米產量的虛增。黨的十八大提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
玉米增加15個百分點水分給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浪費能源 加劇東北地區環境污染
高水分玉米品種的種植看似使產量有了較大增長,但是,包含了一定水分增長因素。玉米由自然水分降至14%的安全水分要靠消耗煤電能源來實現,35%水分與20%水分烘干至安全水分相比較,煤電的消耗相差近一倍。根據我們的工作經驗,以日產量200噸烘干塔為例:在正常情況下,35%水分玉米日烘干量只有150噸,而20%水分玉米日烘干量可達300噸。經計算,35%水分烘干至安全水分煤電成本每噸為61元,而20%水分烘干至安全水分煤電成本每噸為30.5元。如果按東北地區玉米商品量6000萬噸計算,僅玉米水分差異就多消耗煤電能源折合18.3億元。
烘干塔燃燒煤排污量很大,環境污染嚴重,標噸煤排放二氧化碳440千克,二氧化硫20千克,灰渣260千克,煙塵15千克。二氧化碳又是造成酸雨、加劇溫室效應的直接原因。如果東北地區烘干6000萬噸高水分玉米,經計算可多產生二氧化碳66萬噸,二氧化硫3萬噸,灰渣39萬噸,煙塵2.25萬噸。烘干糧食產生的有害物質是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人們心肺之患的重要原因。
浪費運力 增加企業經營成本
烘干高水分玉米在增加能源消耗、加劇環境污染的同時,也加大了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企業經濟效益。
10年來,東北地區玉米產量猛增,形成了玉米市場由供需偏緊轉為供大于求的格局,經營玉米效益急劇下降,甚至虧損。玉米市場放開后,民營糧食收儲企業數量大增,由于玉米市場近年低迷,大半民營糧食收儲企業閑置,造成資產浪費。
近幾年國家為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特別是2013年度生產的玉米基本上進入國家臨儲收購,國家收購每斤玉米利息和費用支出大致0.15元左右,這無疑加大了國家財政負擔。如果東北地區改種低水分玉米品種,企業的烘干損耗等成本降下來,貿易糧會有利潤空間,市場經營主體都會活起來,進而減輕國家臨儲玉米補貼負擔,把有效的資金用于民生工程,那將是利國利民利企一舉多得的大好事。
另外,高水分玉米運輸環節無形浪費能源,增加的運輸費用,數額也很驚人,究竟造成多大浪費不得而知。但高水分玉米種植改為低水分玉米種植增加有效運輸量,多拉糧少拉水節約能源減少支出這筆帳是相當可觀的。
浪費糧食 農戶增產難增收
高水分玉米秋收后,保管難度很大,容易造成玉米棒的發熱,使玉米生霉粒增加,降低玉米品質,有的甚至嚴重超標致使玉米賣不出去,農戶損失慘重。
近幾年,由于高水分玉米在農戶保管環節生霉粒超標,導致無法作為臨時儲備糧收購的現象并不少見。特別是在暖冬或雨雪較大年份,這種現象非常嚴重。以2013糧食年度為例,剛收購臨儲玉米時,生霉粒超標嚴重,農戶有部分玉米不達標賣不出去,后經國家有關部門調研并結合東北地區玉米的實際情況,決定玉米生霉粒標準由2.0%放寬至5.0%。即便如此,有些農戶的玉米還是達不到標準。綜合分析,主要是玉米基礎水分過高所致。
糧食也是有生命的物質,水分高的糧食生命活力相對旺盛,呼吸增強,消耗內在營養物質就多,超過一定范圍,營養物質就會變質,比如生霉粒形成,否則反之。東北地區高水分玉米種植造成生霉粒增加,降低玉米品質,增加玉米損耗,農民收入減少,筆者目前還無能力計算出多少損失,但一定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綜上所述,近十年來東北改種高水分玉米品種,造成能源浪費、環境污染、企業經營成本和運輸費用增加、糧食保管難度增加等諸多問題,給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筆者認為調整東北地區高水分玉米品種的種植迫在眉睫。建議政府引導農民種植低水分、高質量的玉米品種,同時建議科研部門研究水分低、質量好、產量高的玉米品種在東北地區推廣,以求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造福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