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當前,我國北方冬麥區正抓緊春季田管,水稻產區大力推進集中育秧,西北地區重點抓春季覆膜,東北地區做好適期播種的各項準備。今年農業生產開局良好,但我們應當看到,糧食增產仍然面臨耕地、水資源要素的制約,要繼續推進主產區建設、提升農民的積極性,挖掘增產潛力。
面積增加農資足
今年農業生產開局良好,全國糧食意向種植面積穩中有增,種子、柴油、農膜、農藥價格基本穩定
人勤春來早,各地備耕忙。全國種糧大戶、遼寧遼中縣許家村農民于會懷的電話這幾天不停地響。盡管春播還沒開始,他帶領的糧食合作社的訂單卻已接了不少。“合作社采取統一耕作、統一管理的方式管理著社員的3萬畝地,按照現在的趨勢,今年面積還會增加。”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大糧倉”,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據遼寧省農委統計,全省種子、農膜、化肥等物資供應充足,糧食作物意向種植面積同比略有增加。今年該省鞍山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23.6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略增。目前,種子、化肥七成已到達農戶手中,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略降。
據農業部調查顯示,今年全國糧食意向種植面積穩中有增。春耕農資量足價穩。雜交玉米、雜交水稻和棉花種子供大于求。化肥供應充足,價格穩中有降。種子、柴油、農膜、農藥價格基本穩定。
由于氣溫回升迅速,在夏糧主產省河北省,冬小麥從南往北已陸續返青。連日來,河北省農業廳小麥專家組奔波在各地麥田進行實地考察。專家認為,全省主體麥田苗情長勢良好,群體、個體優勢得到保持。返青適時提早,全省一、二類苗比例提升到92%,是歷史上較高的一年,為小麥均衡高產打下了基礎。
冬小麥占夏糧產量的九成。“當前,夏糧生產基礎較好。”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介紹,今年冬小麥面積比上年增加百余萬畝。當前主產區大部墑情適宜,麥田群體充足、個體健壯,全國冬小麥一類苗面積同比增加2.5個百分點,是近17年以來同期最高值。
盡管今年農業生產開局良好,但春季氣候的不確定性對春播的影響以及病蟲害威脅不容忽視。小麥專家、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瑞奇說,由于部分麥田播種量偏大,加上越冬期氣溫較高,畝莖數超過120萬的麥田倒伏威脅加大。部分麥田未澆封凍水,加上整地質量差,導致旱情顯現。由于越冬期氣溫偏高,不利于降低病蟲草越冬基數,春季病蟲草害的威脅較大,目前紅蜘蛛在部分麥田已經發生。
增產尚有憂和患
當前,無論是從農業靠天吃飯的實際,還是從糧食生產主體積極性來看,糧食生產遠未到“高枕無憂”的時候
糧食連續增產,今年又實現良好開局,但無論是從農業靠天吃飯的實際,還是從糧食生產主體積極性來看,糧食生產遠未到“高枕無憂”的時候。
在記者采訪中,不少“老農業”都說糧食生產有“兩怕”,“一怕”老天不幫忙,抗災減災任務重;“二怕”糧價不高,農民不愿意種。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相對于南美、歐洲等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先天不足,容易受災害影響。幸運的是,近10年全國農作物受災、成災面積,分別比上一個10年減少25%和33%。連年增產部分得益于“天幫忙”。但在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的背景下,今后氣候難以預料。
近年來國家的強農惠農政策讓農民受了益,但由于種糧的比較效益低,持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面臨挑戰。全國農民純收入中,來自種植業的比重僅占26.6%。辛苦種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種地,對于相當數量的農戶而言,正成為某種程度上的“雞肋”。隨之而來的是,農業勞動力呈現老齡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據測算,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食用植物油比農民多24%,豬牛羊肉多51%,禽蛋多87%。而1斤雞蛋需要2斤糧食轉化,生產1斤豬、牛、羊肉平均消耗糧食分別達3斤、5斤、7斤。隨著人口剛性增長和城鎮化加快,未來一段時期每年糧食需求增量超過200億斤。
當前,糧食生產的可控性還不高,未來糧食增產面臨耕地、水資源要素的制約將日益明顯。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占用耕地約600萬畝,今后繼續擴大糧食作物面積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時,農業資源利用強度高、轉化效率低日益凸顯。當前,農田灌溉用水缺口達到300多億立方米,當季化肥利用率僅為33%。
在以上諸多背景下,糧食進口持續增加。2013年,中國谷物進口接近1500萬噸,三大谷物凈進口已經出現。大豆進口突破6000萬噸,進口量已接近國內產量的4倍。糧食進口尚沒有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構成影響,但已凸顯出我國糧食供求格局正在由“總量緊平衡”向“結構性短缺、產需缺口擴大”轉變。
高位爬坡有潛力
糧食生產高位爬坡非常艱難,但繼續增產依然有潛力,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著力提升單產水平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面對新形勢,必須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就是保谷物、保口糧。中央提出的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是今后糧食生產的行動指南。
要推進主產區建設,壯大糧食增長主力軍陣容。目前全國75%以上的糧食產量、80%以上商品糧、90%的糧食調出量來自主產區。今后,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要進一步向主產區傾斜。
要提升農民的積極性,夯實糧食生產的微觀主體。今后可按照“穩定存量、增加總量、完善方法、逐步調整”的要求,健全糧食生產扶持政策體系。調整扶持對象,向新型種糧主體傾斜;調整扶持重點,更加注重提升種糧科技水平;調整扶持方式,更加注重物化補助。
確保產能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科技支撐則是挖掘增產潛力的關鍵。我國正在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產糧大市、大縣為主的核心產區,還要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做到藏糧于地。同時,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創新,提升單產水平。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糧食生產高位爬坡非常艱難,但繼續增產依然有潛力。首先表現在科技增產有潛力。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實際單產僅為品種區試產量的50%至80%,預計到2020年我國糧食作物還要完成1次至2次品種更新,而通過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每畝單產可提高30斤至40斤,增產潛力在500億斤以上。
其次是地力增產有潛力。按照規劃,到2020年底,全國新建高標準農田8億畝,高產田更新提質建設2億畝。同時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等項目,提升基礎地力水平。據專家測算,高產田更新提質后畝產可提高5%,中低產田改造后畝產可提高20%,新增生產能力1000多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