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年的實踐證明,農戶庭院玉米降水是減少損失增加效益的最好辦法。
自然降水減損增效
農戶庭院玉米降水是利用光能、風能,采取特定的辦法自然降水。近10年來,東北地區農戶從田間收獲到出售玉米前,基本上都是采用傳統的大堆儲存玉米穗,玉米水分大部分是靠售后糧食企業通過機械烘干來完成,耗用大量優質煤及電能。以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為例:2013年玉米商品量為120萬噸,烘干需要耗煤6萬噸,折合人民幣3600萬元,需耗電240萬度,折合人民幣240萬元。在玉米水分降低的方法上,自然降水不會造成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
一般來說,通遼地區烘干每噸玉米需支出費用60元,如果按商品量計算,科爾沁區烘干玉米需120萬噸×60元/噸=7200萬元。
對糧食經銷企業來說,玉米不用機械烘干,經營玉米的成本降下來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提高了,競爭力就增強了。
玉米自然降水與機械烘干雖然都是物理辦法降低水分,但采用兩種辦法降水后玉米的質量差距很大。玉米自然降水非常適合 東北地區儲糧氣候生態技術條件,不僅保證糧食數量損失降到最低,更重要是保證玉米品質不但不降,反而還得到提高。
通遼地區玉米從田間收獲入倉平均水分可達35%左右,經過自然通風干燥5個月后,至次年2月,玉米水分達到安全標準的14%左右。近幾年高水分玉米生霉粒嚴重超標,其主要原因就是基礎水分過高,農戶使用傳統方法保管,玉米穗芯的水分高達40%以上,造成玉米穗芯先發霉,然后殃及胚乳。如果自然通風降水,玉米穗芯水分可下降3%~6%。糧食保管工作多年的經驗證明,自然通風降水與機械烘干降水相比,玉米的容重可提高20~30克/升,使玉米的質量普遍提高一個等級。
自然通風降水的玉米與機械烘干降水的玉米在保管的過程中穩定性有差異,自然通風降水的玉米容重高于機械烘干的玉米,說明了兩者不但外觀表現不同,而且內在質量變化也不同。自然通風玉米降水一般溫度不超過 20℃,而機械烘干溫度在100℃以上。自然通風玉米降水是在低溫且較長時間的條件下完成的,一般在數月內,而機械烘干是在高溫且較短時間的條件下完成的。
兩者的物理變化不同,化學變化也有差異,自然通風降水玉米消耗營養較少,而機械烘干降水玉米消耗的營養較多。自然通風降水玉米在保管期間穩定性較強,保管安全系數高、呼吸弱,玉米保管期間損耗率就低,陳化的速度慢,而機械烘干玉米降水則相反。
農戶傳統保管玉米棒的方法無遮蓋無圍欄,常被畜禽、老鼠啃啄及屎尿污染,極易霉變與傳染疾病,給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采取通風降水科學儲糧方法,可有效防止鼠疫、禽流感、口蹄疫等高致病性傳染及各種流行病的傳播,同時也可有效防止玉米的霉變,減少黃曲霉菌的產生。由此可見,采用科學方法玉米自然降水,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環保衛生,減少疾病的發生機率。
儲糧裝具還需改進
當前我國正在東北地區推廣的農戶庭院玉米降水方法主要是離地房式或囤式儲存玉米棒、粒。設備采用分解式鋼架鐵網結構,造價低,制作簡單。利用農戶的菜園做為存放地點,由于冬春存放與夏季種菜時間不沖突,十分經濟適用。
東北地區農戶庭院玉米降水方法總體上是可行的,但儲糧設備還需創新提高。主要問題是囤型較小,不適應東北地區農戶玉米的產量。
產量大囤子小,可考慮把囤做得大一些,現在推廣制作的是6噸糧囤,應考慮研究推廣20噸左右的糧囤。拆卸使用螺絲組合不方便,可改為用卡簧組裝。另一個問題是科技含量較低,要加快科技含量的投入,玉米入囤出囤要實現機械操作,減少勞動力投入,通風環節要創新,通過機械通風,加快玉米降水速度,達到節省開支加速資金周轉的目的。
農戶庭院玉米降水是一個創新,也是一場革命,必須站在改革的高度認識這場革命。傳統的玉米儲存方式造成的浪費十分驚人,又不環保,給食品安全帶來極大隱患。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戶對庭院玉米降水觀念的轉變,思想要更新,經濟賬要算好。這場變革徹底改變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很不協調的落后儲糧方式,符合“十八大”提出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