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獨家視點 » 正文

我國玉米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考

  作者: 來源: 日期:2014-07-09  

  今年我國玉米春播及市場情況

  春播提前且播面小幅增加

  今年我國玉米春播已經基本完成,播種期較去年普遍提前7—15天。由于天氣原因,去年大部分玉米是在立夏(5月5日)前后播種。而今年4月下旬以來,天氣回暖較快,多數農民及時搶種玉米,除個別低洼地及鹽堿地還未播種外,5月中旬已經基本播種完畢。5月初,東北地區經歷了大范圍降水,氣溫隨之降低,玉米出苗有所延遲,但對苗期生長的影響不大。

  據筆者調研了解,由于玉米種植效益好,吉林、遼寧多地出現了玉米替代高粱、花生、春小麥、水稻等作物的情形。還有一些地區玉米播種面積保持不變,如內蒙古通遼等地基本全部種植玉米。總體來看,今年玉米競爭性作物的播種面積有所減少,而玉米的播種面積有所增加。

  玉米生產成本持平略減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玉米生產成本快速增加,2012年每50公斤玉米的總成本是2004年的2.14倍,年均增長8.8%,其中化肥成本接近玉米總成本的1/5,2004—2012年化肥成本年均增幅7.5%。然而,2013年以來化肥價格走低,其中2013年3月底至今尿素價格跌幅30%,進口2013年第三季度至今鉀肥跌幅40%。

  據了解,今年化肥價格繼續走低,復合肥價格比去年普遍下降6%—25%,每袋化肥價格從160—170元下降到130—150元不等,每袋化肥價格下降10—40元。而其他生產成本,如種子、農機具租賃、人工等方面的費用基本持平。

  另外,吉林、遼寧、內蒙古土地成本漲跌有所差異,吉林東南部、遼寧北部地區因花生收益下降,導致土地成本有所下降。而其他地區土地成本最低在200—300元/畝,越往東土地成本越高,最高在500—650元/畝,土地成本上漲50—100元/畝不等,漲幅15%—25%。總之今年玉米生產成本持平略減。

  市場流通糧源少于去年同期

  農村市場流通主體除中儲糧總公司外,還包括農民、貿易商、加工企業等。今年玉米上市后,農戶賣糧積極性高,多在春節前以每斤0.86—0.92元不等的價格將糧食賣出,目前農戶手中余糧僅剩一成,部分農戶甚至已經沒有余糧了,而往年這個時候余糧還剩兩三成。

  由于國家臨儲收購價格高且數量大,貿易商參與當地收購的數量非常有限,部分貿易商玉米收購量僅為去年的一半。據吉林農安縣一家糧食貿易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玉米收購量為30萬噸,僅為去年同期的40%,目前已經沒有庫存了。

  另外,由于市場流通糧源少,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難以采購到生產原料,不得不限產或停產。筆者在吉林某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獲知,4月23日,企業已經停止了廠門收購,因為2180元/噸的收購價根本收不到糧食。相比之下,企業2013年的廠門收購一直持續到6月22日,當時收購價格為2080元/噸且收購量較多,后期為了啟動供應商供貨才停止廠門收購。

  目前,隨著當地農民手中余糧見底,貿易商普遍惜售,市場上出現了斷糧現象。吉林地區玉米市場價格漲至2240元/噸,較春節前上漲了7%。加之玉米臨時收儲結束和國儲拍賣啟動,玉米價格有所回落。

  農村市場實踐新的售糧模式

  近年來,吉林省榆樹市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實踐協議售糧的銷售模式。據該合作社負責人介紹,糧食貿易商在收獲季節來到田間地頭收購糧食,并將糧食馬上運往糧庫烘干儲存。同時,貿易商給合作社開具交割單,并由合作社選定日期進行結算,結算價格采用當日市場價格。這種方式可讓農民或合作社賣糧更便利,而且還能獲得更多實惠。

  由于受存儲條件的限制,大部分農戶在收獲初期已將玉米以潮糧賣出。如果協議售糧的方式能夠得以普及,農民或合作社則可將糧食盡早賣出,以節約倉儲費用和防止霉變等問題。因春節過后玉米價格漲至1.1元/斤左右,則可選擇春節后進行結算,這既可以提高農民種植效益,也可以穩定市場流通,保證玉米均勻上市。

  當前玉米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玉米生產重效益、輕養地,單產提高壓力大

  近年來,由于玉米種植效益具有優勢,以前農作物實施輪作種植的地區已經逐漸形成僅種植玉米的單一種植模式。但由于多年連續重茬種植使得病蟲害日益嚴重,隨著病蟲害種類逐年增多,土壤中的有害生物和有害物質數量迅速增加,不利于提高玉米單產。同時,為了追求玉米穩產、增產,農戶在單位土地上施用更多的化肥,一些土地已經造成土壤板結。許多農戶施用“一炮轟”等簡單的施肥方法,因質量參差不齊,化肥配比不科學,病蟲害不能及時防治,使得玉米甚至出現只長葉、不結實的情形。

  除此之外,由于種植業效益比較低,農民既沒有能力也不愿意在養地方面加大投入,耕地“重用輕養”的現象普遍。多數農戶只是隔幾年對自己的土地深翻(約50厘米)一次,以期培肥地力,這樣做遠遠不夠。例如,由于負載逐年加大,東北地區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80—100厘米退化到20—30厘米。這樣的土壤及使用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單產的提高。我國玉米單產水平相對較低(僅為美國的2/3),單產提高不僅受制于種業發展,也受制于種植環境和技術水平的優劣。因此,玉米產量的提高更多依靠擴大播種面積,這就出現了玉米替代其他競爭性作物,而使其面積萎縮的局面。

  國家實施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托市,庫存及銷售壓力大

  國際谷物協會(IGC)發布的報告顯示,由于全球玉米近兩年大幅增產,玉米價格指數2012年8月到2013年10月持續下跌了34%,CBOT玉米收盤價(活躍合約)自2012年8月到2014年1月持續下跌了50%。國內玉米價格也隨之走低。

  另外,為了穩產增收,2012年、2013年國家積極啟動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并且連續兩年將收購價每斤提高0.06元,提價幅度在5%以上。據中儲糧總公司發布的數據,2013年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區玉米累計臨儲3083萬噸,2014年四省區累計完成玉米臨儲6919萬噸。

  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在有效穩定價格,促進增產增收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庫存和銷售壓力。近兩年來,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區玉米庫容均滿負荷運轉,共計1億噸玉米存于庫中,僅吉林省就有2000萬噸玉米露天儲存。雖然5月下旬臨儲玉米已經開始拍賣,但據測算,飼料及深加工企業吸納玉米的規模也僅為4000萬噸左右,臨儲玉米大半仍將滯留于庫中。加之今年玉米春播面積有增無減,玉米再次豐收將為臨儲帶來更大壓力。

  玉米的國內市場價格高于國際,進口壓力大

  2012年8月以來,國際玉米價格進入下行通道,而我國玉米市場價格受臨時收儲政策支撐跌幅有限,今年以來不降反增。隨著2013年年底國際市場玉米價格走高,國內外價差有所縮小,但今年4月以來玉米國際價格下降,國內外價差再次增大。

  截至7月8日,大商所2014年9月交割的黃玉米期貨價格為2392元/噸,較年初上漲1.23%;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2014年9月交割的玉米期貨價格為400.4美分/蒲式耳,較4月高點下降22.85%,折合成進口完稅成本約為1728元/噸,較當前東北地區的國產玉米港口價格低約820元/噸。

  即使考慮到進口玉米的質量問題,國際市場價格優勢依然明顯。受國內外價差驅動,今年1—2月玉米進口量達113萬噸,后因MIR162轉基因玉米退運事件遏制了玉米的進口勢頭,1—4月玉米進口量同比下降。但作為玉米深加工副產品的玉米酒糟(DDGS)進口量卻在大幅增加,1—4月玉米酒糟(DDGS)進口量為139.1萬噸,同比增加323.0%。

  下游養殖、深加工企業負利經營,生存壓力大

  在玉米進口配額管理的情況下,國內飼料、深加工企業通過收購或者國儲拍賣等途徑獲得糧源。以中糧為例,2013年的臨時收儲尚未啟動,中糧生化(000930,股吧)在東北以2100元/噸(除雜比為1:1.2,國家收購的除雜比為1:1.6)的價格購入10多萬噸玉米,相當于國家收購2250元/噸的價格,在市場糧價低于臨儲價格的情況下,仍以臨儲價格獲得糧源。

  然而,中小企業因難以承受臨時收儲價格而無力收購,以致今年市場流通糧源大都進入國儲,中小企業面臨無糧加工的境地,只能等待臨儲玉米拍賣。近兩年,我國玉米深加工企業已陷入歷史最長的負利經營狀態。以吉林長春大中型深加工企業為例,目前淀粉利潤為-490元/噸,負利持續已近三年;酒精利潤為-100元/噸,最大時達-570元/噸,除春節前后短暫轉正外,負利持續近兩年。由于玉米深加工企業建設成本巨大,目前雖沒有企業退出,但大多數企業已停產或半停產,度日艱難。

  推動玉米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提高玉米的綜合生產能力

  首先,要加強和推進玉米生產力布局,確定玉米重點產區、基本種植面積以及糧食生產結構;其次,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建設工程等方面,并加大對玉米的科技投入,提高單位產量和防災能力;最后,要切實推進農業科研和推廣體系的改革,使農民科學種田、養地,使農業科技進步成為玉米生產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研究并試點玉米的目標價格政策

  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和立足我國實際,建立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借鑒我國大豆和棉花經驗,探討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改革,盡快研究實施玉米差價補貼試點,從而引導價格回歸市場均衡水平。其中,目標價格的設立應考慮到與大豆、春小麥、高粱等品種的比價關系,在穩定玉米生產的前提下,穩定適當的糧食生產結構,促進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完善儲備及貿易調控體系

  一是針對當前玉米的巨大庫存,研究適當的消化和拋儲計劃并提出解決預案;二是運用關稅、關稅配額、技術性措施等手段,對玉米等大宗農產品(000061,股吧)貿易進行因時因勢的有效調控,確保國內生產和市場的穩定。今后應研究并實施適當放開玉米進口,以減輕對國內市場的沖擊;三是要繼續發揮“儲備糧”穩定市場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中央、地方與企業相結合的儲備調控體系,增強整體儲備調控能力,用以應對未來有可能出現的供需緊張狀況。

  給予飼料和深加工企業以政策優惠

  應考慮向重點飼料企業定向銷售玉米,并給予一定運費或成本補貼。應考慮到玉米深加工企業當前的困境,在鼓勵優勝劣汰、加快產業聚集和提升的同時,在稅收方面對于重點企業采取減免措施,對玉米深加工企業加強扶持力度,盤活企業,保證我國玉米工業快速、良性發展。

  重視期市蘊藏的宏觀信號,促進糧價市場化運行

  充裕的市場流動性和公開交易機制,使期貨市場能夠直觀、迅速地反映產業和宏觀形勢的變化。當前應跟蹤和研究期貨市場,挖掘期貨價格、持倉、交割等信息中蘊藏的宏觀信號,提高對期貨市場的認識和利用水平,將宏觀調控和政策調整通過期貨市場的靈敏反應充分體現出來,通過市場的手段擴大政策和調控的效果,促進糧價的市場化運行。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