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頂新集團旗下公司被查出以飼料用油混充食用豬油,危機持續發酵,飼料用油這一冷門市場進入公眾視野。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大陸每年出欄約7億頭商品豬,每頭生豬理論上可以生產5公斤左右的豬油。但是實際上豬油無論是消費者食用,還是用作飼料原料,市場需求并不大,因此大公司對此并不感興趣,只是作為輔助業務運營。
使用正規原料生產的豬油每噸6000元~7000元,在農村地區,還有一部分消費者使用豬油炒菜。但是整體而言,豬油的食用消費量不大,豬油等動物油脂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高于大豆油等植物油,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過高可能會引起動脈管腔狹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
在食用領域,豬油主要用于烘焙產品的生產,傳統的中式酥皮,一般都是用豬油制作,一是因為豬油夠香,二是因為豬油的起酥性非常好。
豬油更多用于飼料領域。
浙江東立綠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利明對本報記者表示,母豬在哺乳期間,仔豬在生長時,對能量的需求比較大,除了玉米還要補充一定的脂肪,所以飼料中需要一定的油脂,油脂在飼料中的比例為3%~5%;商品豬育肥期間,對油脂也有一定需求,但數量不多,只占2%~3%。
除了提供能量,馮永輝介紹,飼料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比較大,摻入一定的油脂,可以降低粉塵,因此飼料中也需要加入油脂。
雖然在飼料中占比不高,但是中國飼料產量全球第一,年產量接近2億噸,飼料用油的總量仍然不可小視。
為了規范飼料用油的生產,農業部等部門發布了規定進行指導。2012年,農業部發布《飼料原料目錄》,其中對動物油脂類產品規定:分割可食用動物組織過程中獲得的含脂肪部分,經熬油提煉獲得的油脂,原料應來自單一動物種類,新鮮無變質或經冷藏、冷凍保鮮處理;不得使用發生疫病和含禁用物質的動物組織。本產品不得加入游離脂肪酸和其他非食用動物脂肪。產品中總脂肪酸不低于90%,不皂化物不高于2.5%,不溶雜質不高于1%。名稱應標明具體的動物種類,如:豬油。
上述規定已經明確指出不得使用地溝油等混合油脂作為飼料用油的原料,但是業內人士說,使用泔水油、病死豬作為飼料用油的情況并沒有得到禁止,背后的原因還是利益。像病死豬作為原料,成本極低,與正規豬油每噸6000元~7000元相差懸殊,有極大的利潤空間。使用這些非正規原料生產的飼料用油在酸價、重金屬殘留等指標上很難合格,如果混充食用豬油,更有可能引發癌癥。
中國市場每年消費的食用植物油總量約為3000萬噸,益海嘉里集團、中糧集團等主要食用油生產企業都沒有將動物油脂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屠宰企業由于接近原料市場,是豬油等動物油脂的主要供應方。
雙匯集團每年在國內屠宰生豬量約2000萬頭,是國內最大的屠宰企業,但是每年生產的豬油只有約1萬噸,貢獻的收入占總收入比例很小。
有關人士解釋,生產量少,一個是因為消費者食用豬油的需求不大,即便有,自己在家里就可以熬制豬油,所以雙匯選擇賣肥膘而不是豬油,肥膘的售價與肉價相同,比豬油更有效益;雙匯主要生產的是飼料用油,但是量也不大,主要銷售給飼料公司,雙匯與這些公司明確約定,只用于飼料,不得作為食用油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