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獨家視點 » 正文

2015 多方博弈下玉米市場或難回暖

  作者: 來源: 日期:2015-01-07  

  2014年度新玉米上市后,國內玉米市場一直呈現“北強南弱”格局。一方面,國家臨儲玉米政策的出臺及啟動,使得東北玉米市場價格呈現強勢;另一方面,庫存較大及飼料企業采購積極性不高,又使得南方銷區玉米市場價格弱勢運行。

  2014年玉米供給結余到底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12月4日關于當年糧食產量的公告,2014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3707.6萬公頃,較上年增加75.7萬公頃,增幅2.1%。2014年全國玉米產量21567.3萬噸,較上年減少281.6萬噸,玉米產量仍屬豐收年水平。

  而受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等因素的影響,國內畜牧養殖和飼料生產增長速度降低,飼料糧增長趨向緩慢;工業玉米消費雖有增長,但與前幾年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有關機構預計,2014/2015年度國內玉米消費總量為1.89億噸,較上年度增加702萬噸。其中,飼料消費為1.17億噸,較上年度增加450萬噸;工業消費為520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00萬噸。

  在進出口方面,預計2014/2015年度我國進口玉米270萬噸,較上年度減少50萬噸;出口玉米200萬噸,較上年度減少178萬噸。供需相抵,預計2014/2015年度國內玉米結余量為2917萬噸,國內玉米市場仍然處于供過于求狀態。結余量處于高位,庫存量繼續增加,玉米市場面臨更大的供應壓力。

  2014/2015年度臨儲能收多少

  2014年國家對東北玉米繼續執行臨儲收購政策,政策執行主體為中儲糧公司,中糧集團、中紡集團為補充力量,中糧、中紡集團收儲規模先按500萬噸、100萬噸掌握,較先前的預期均有所減少。

  由于2014年東北地區氣溫較往年同期偏高,導致多數地區出現生霉?,F象,尤其是黑龍江、吉林等地生霉?,F象較為嚴重,普遍超過5%,部分嚴重地區達到7%~10%。

  生霉粒超標玉米的收購有力地拓寬了臨儲玉米的收購范圍,但從價格來看,由于生霉粒玉米扣價較高,按臨儲價格折算,黑龍江30%水分、生霉粒的玉米價格僅在1550元/噸左右,相對低于當前農戶的售糧價格。在此形勢下,一方面優質優價會更加明顯,另一方面臨儲收購數量將大打折扣,盡管有政策支撐,但農戶賣糧惜售心態依然濃厚,同時貿易商利潤被擠壓,收購積極性不高。截至2014年12月20日,東北臨儲玉米收購總量在300萬噸左右,較上年同期的608萬噸明顯偏少,市場存糧增多將對后期市場形成較大壓力。

  進口配額與國儲糧競拍捆綁

  近期不斷有市場傳聞,稱2015年我國玉米等進口關稅配額申報將與國家臨儲糧拍賣捆綁,其中要求糧食進口配額申報均依據企業競買政策性糧食情況進行分配。競拍與配額掛鉤的方式為:企業配額分配數量=企業實際競拍數量×配額分配系數。

  企業競買的國家政策性糧食出庫后,方可憑合同、發票和驗收確認單到配額管理機構申請打印配額證。

  目前進口玉米與國內玉米市場價差懸殊,美國進口玉米與國內玉米的價差為500~800元/噸,有配額的企業通過進口獲得了很低的采購成本,亦相當于企業增加了利潤。

  如果此傳聞屬實,對北方玉米市場則沒有什么實質性利好,感興趣的企業不會太多,對南方銷區飼料及加工企業將會帶來一定的影響,為了申請到配額指數,企業會對2015年1月6日~8日的國儲糧競拍表現出一定的積極性,競拍價格可能也會因此產生100~200元/噸的上升空間,使玉米市場出現短期的上升走勢。

  2015年國儲糧競拍提前啟動

  2014年國儲糧拍賣在持續6個月后于11月初宣告結束,短短兩個月后,國家有關部門就決定在2015年1月6日~8日舉辦國家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會,其中玉米500萬噸,小麥200萬噸,粳稻400萬噸,秈稻400萬噸。

  新年伊始,國家就啟動政策性糧食競價銷售,一方面使本就需求不旺的糧食市場壓力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使大家對2015年糧食進口配額與國儲糧競拍掛鉤的傳聞得到進一步佐證。

  展望2015年,由于臨儲玉米收購價高于市場收購價,國家政策仍然主導玉米市場供求和價格,國內玉米市場將繼續在國家臨儲收購及政策性糧食競價銷售交織的背景下展開博弈。在國內玉米繼續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受臨儲收購進展較緩、進口玉米價格較低、養殖業需求及深加工企業開工率難有明顯提升、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2015年國內玉米市場仍難擺脫弱勢運行格局。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