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許多貨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意味著亞洲地區的食品進口商無法利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谷物和油籽價格近幾個月跌至多年低點的機會。
本地貨幣匯率疲軟,放慢小麥、玉米和大豆需求,對價格敏感的亞洲買家只是即需即購,在全球谷物產量創下歷史最高水平的情況下,他們甚至采購更少的船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貿易商稱,自去年9月份以來,日元兌換美元的匯率已經下跌約14%,而亞洲地區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印尼的貨幣印尼盾已經下跌約11%。他表示,整體來看,市場看空市場價格,但是當進口商考慮到以本國貨幣定價的價格時,情況并不一樣,因為他們仍需要支付更多的錢。買家并未完成長期的采購任務,價格前景確實利空,因為出口商手中將有大量未售的庫存。
今年主要生產國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產量有望創下歷史最高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球大豆供應(去年美國大豆產量同樣創下歷史新高)。據美國農業部稱,2014/15年度全球玉米產量預計達到創紀錄的9.913億噸。自去年10月份見底后,CBOT小麥期貨價格(以美元定價)已經僅上漲了2%,而以印尼盾定價,小麥價格上漲10%。同期以日元定價的玉米價格上漲30%,而以美元定價的玉米價格僅上漲19%。雖然價格上漲,玉米價格仍不足2013年高點8美元/蒲式耳的一半。
美元走強也造成亞洲地區貿易流發生變化。福斯通公司經理Brett Cooper稱,美元走強使得其他地區的商品比美國供應更有競爭力。孟加拉從法國采購了自2000/01年度以來最大一批小麥,而貿易商表示,波蘭和保加利亞也開始罕見地對東南亞地區出口谷物。第二位貿易商稱,甚至美國小麥的忠實客戶――泰國和菲律賓也減少美國小麥進口,考慮其他國家的供應。日本今年可能采購更多的南美和黑海供應。日本的玉米進口量占到全球玉米貿易總量的15%左右。東京Continental Rice公司總經理Nobuyuki Chino稱,美國在日本市場的份額逐漸下滑,因為美元走強削弱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2014年,日本進口的玉米中80%來自美國,但是2015年這一比例可能降至70%